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论大学素质教育的异化与归真

发布时间:2019-01-25 20:55
【摘要】:大学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是教育本体性功能的回归,其本真蕴涵是塑造大学生的自由个性与独立人格,养成文化自觉,成为"完整的人",去实现美满之人生。由于受外部社会环境和大学内部生态的影响,素质教育在大学中日益异化为功利主义教育、工具性教育、物化教育,已成为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这是对大学素质教育本真意蕴的曲解与背离。大学素质教育应尊重多元主体,通融科学与人文;应倡导主体间对话,构筑大学共同体;应超越社会现实,培育不朽之精神。从这些路向入手,方可坚守素质教育的本真意蕴。
[Abstract]:College quality education is essentially human education and the return of educational Noumenon function. Its original implication is to mold the free personality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become "complete person", and realize a happy lif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rnal ecology of the university,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is increasingly dissimilated into utilitarian education, instrumental education, materialized education, which has become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skill training. This is the distortion and deviation from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quality education should respect multiple subjects, accommodate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dvocate dialogue among subjects, construct university community, transcend social reality and cultivate immortal spirit. From these directions, we can stick to the true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G6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2 邓晓芒;教育的艺术原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石鸥;我们期望素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之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5期

4 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丽兵,陈贤忠;人的全面发展视界中的高校德育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邱扶东,王书会;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心理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曹世华;法律信仰的语境与定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贾旭东;弗洛姆论市场与道德[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7 李春霞;可持续发展与两种文化的整合[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8 宋向红;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角色配置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李成智;大学理念的演变与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10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关仲和;马丁;;浅论现代大学理念中的“和而不同”[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温宝兰;;浅谈游戏对儿童人格的影响[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4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5 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6 张东辉;;心灵状态最重要——谈目前大学教育的弊端[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郭兰;傅安洲;霍绍周;;做人·明事·养性——中国传统文化中保持身心和谐的智慧和思想[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祥林;;京剧男旦艺术之我见[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何颖;多维视野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白旭东;现代西方文化的哲学反思与当前主导文化精神的确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3 曹树真;论教育的不确定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郭梅;高校扩招与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钱晓丽;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及其教育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孙万菊;从建构后现代精神到建构后现代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伊焱;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2 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199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院珍;方桐清;;自豪感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21期

2 李素芹;;从教育性视角规整我国的本科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6期

3 张广森;;建设和谐校园与深化素质教育关系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年03期

4 岳德海;;高校档案馆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吉飞;;素质教育视野中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与建设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9年24期

6 赵庆;;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成才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年04期

7 周瑞法;大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易旨归──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其他[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年02期

8 孙兆泽;大学理性之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20期

9 吕改凤;;略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4期

10 周红蕾;杜鑫;;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伟宾;程楠楠;赵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邱子辉;;构建三级配套体系,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文荣;陈霞;;用延安精神促进农科院校发展——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洪明;佟曾;;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沈红;;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兼论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属性[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和平(作者为四川大学校长);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2 顾玉平;谈谈大学精神[N];南通日报;2007年

3 肖擎;大学精神之上的精神[N];长江日报;2005年

4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涂文涛;努力培育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5 记者傅继红;四校长纵论大学精神[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6 胡虹娅;大学精神的放逐与高校高层的两难[N];人民政协报;2005年

7 青岛大学校长 徐建培;培育新世纪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2年

8 储朝晖 教育学博士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西异趣归善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吴传喜;大学精神: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黑龙江大学校长 张政文;简谈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常艳芳;大学精神的人文视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宋承祥;教育结构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陈功江;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丁澍;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伍运文;中国高等教育产业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晓云;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师与大学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艳;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教师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田起香;论现代大学形象及其塑造[D];吉林大学;2009年

4 黄洁莉;论和谐校园构建中大学精神的培育[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祖霞;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瑞;试论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俨;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8 封连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董中霞;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10 李贝贝;“选秀”盛行与大学精神之重塑[D];青岛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15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15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0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