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试析卓越计划中的校政企关系

发布时间:2019-01-26 13:24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施卓越计划的急需破解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建立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机制。本文采用三螺旋(triple helix,TH)模型为分析框架,提出卓越计划中的大学、政府和产业界之间的生态关系链。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经验和教育部2010年首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实施实践,提出了政府、高校和企业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实施卓越计划的几点建议。
[Abstract]:The training plan of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is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return to engineer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n implementing excellence plans is how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the deep participation of industry enterprise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In this paper, a three-helix (triple helix,TH)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chain between universities,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in the Plan of Excellence.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the second kind of national specialt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carrying out the first "excellent Plan" in 2010,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he govern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do their part.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forming a joint effort to implement the excellence plan.
【作者单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务处;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教育部“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TS2488)建设阶段性成果 2010“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实施阶段性成果 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永斌;王孙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2 李东升;李文军;毛成;;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3 陈红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4期

4 马永斌;王孙禺;刘帆;;美、英、日大学-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对比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航涛;;发挥区位优势,抢滩物联网人才培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36期

2 金潇明;;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四螺旋结构模型[J];系统工程;2010年01期

3 黎斌;谢荣生;;以市场化的机制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9期

4 赵航涛;刘燕;;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政产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年06期

5 胡浩民;李思思;向安强;;科技创新体系的多元联合互动逻辑——温氏集团科技创新发展的三重螺旋模型理论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3期

6 黄泽文;左晓丽;方静之;向安强;;载体共享与利益共赢:温氏集团“企业+高校”的科技创新范式[J];科技信息;2010年32期

7 张哲;;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服务创新体系研究[J];经济论坛;2011年05期

8 余海红;刘佳;;苏州市低碳经济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4期

9 柳岸;;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三螺旋模式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1年08期

10 朱继华;武俊;张德民;;理论与实践结合 能力与素质并重[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魏迪;;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探究——基于三螺旋理论[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海波;周春彦;李星洲;高晓瑾;;国内区域创新三螺旋研究的国内热点与趋势探讨[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杜元伟;重大科技项目合作网络结构理论与评价决策模型[D];吉林大学;2010年

2 孟丽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林学军;基于三重螺旋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周志霞;基于动因与效应的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乔章凤;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红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霍红豆;美国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易迎;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翟建国;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与政府责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刘芬;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建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许红梅;产学研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刘凯;高校—地方研究院合作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雪峰;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工业走廊建设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叶兰;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区域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程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震祥;英国教学公司在促进产学结合中的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1期

2 张代治;杨义波;;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3 周春彦;亨利·埃茨科威兹;;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郭天太;李东升;谢代梁;刘辉军;方波;;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特色建设及凝练[J];化工高等教育;2008年06期

5 李东升;陶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优化发展路径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9期

6 易荣华;潘岚;;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10期

7 李东升;李文军;毛成;郭天太;谢代梁;;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培育方法研究——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10期

8 李焱焱,叶冰,杜鹃,肖引,桑建平;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10期

9 倪明;;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模式的拓展——科技创新供需网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4期

10 曹勇,,刘善琨;日本的产学研联合研究体制[J];科学·经济·社会;199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伟文;;大学生知识型创业与三螺旋模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2 徐祥征;;卓越计划背景下通识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3 杜玉兵;;改进“产学研”合作模式 构建“卓越计划”实施平台[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37期

4 张铁男;陈娟;;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大学科技园孵化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1年02期

5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6 江冰;王萍;吴洁;;借鉴欧洲工程教育经验创新课程体系——河海大学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5期

7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宗友;区域创新系统中研究型大学与伙伴互动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15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15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0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