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试析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机制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9-08-13 17:51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过分追求专业数量的弊病正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专业退出机制的建立日益显得必要和迫切。文章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建立专业退出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建立专业退出机制的难点:相关办学理念的及时转变、退出专业师资的妥善安置、退出专业的合理认定,并从观念的转变上、师资的妥善安置上、专业退出评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建立专业退出机制的几点思路。
[Abstract]: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ver-seeking of the number of specialties are becoming one of the main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professional withdrawal mechanism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of establishing the professional exit mechanism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the timely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running the relevant schools, the proper resettl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the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withdrawal from the major,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ideas of establishing the professional exit mechanism in term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cept, the proper placement of teach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exit evaluation mechanism, etc.
【作者单位】: 嘉应学院科研处;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0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模式研究”(编号:GD10XJY02)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专业设置模式改革的视角”(编号:2010TJK328)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田永坡;人力资本一般性和专有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吴雪;;专业评估:内部学者治学和外部同行评议的协调[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01期

3 周频;略议决策中的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J];经济师;2005年03期

4 柳清秀;杨菲菲;;规避高校专业设置风险的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年32期

5 张文毅;肖万里;李汉邦;;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指标核心要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周家华;黄苏芬;;浅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政史专业改造与师资队伍转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中阳;高校专业“沉没”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2 赵陈萍;;高职非特色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探析[J];才智;2010年27期

3 蔡黎;张晓东;;对电气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4 马贤永;;试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陈享光,李学彦;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3期

6 贾汇亮;;高校扩招以来本科专业设置研究反思及展望[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包昒;潘爱珍;;地方高校本科专业自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年04期

8 王永进,邬泽天;试析转型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巩建闽;;谁来编制课程体系——地方教学型院校课程体系编制主体行为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10 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永霞;姜兴健;;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全旺;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王博;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探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张宝蓉;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俞俏燕;中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金明;高等农业院校学科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付云蛟;某大学商学院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潘杰;人力资本、求职行为与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侯静;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专业设置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瑞平;我国民办高校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倩;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倩;高等教育需求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沈娇;辽宁省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设置现状与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宋燕;我国地质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静如,刘勇;我校本科专业调整改造与建设的思考[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 王定华;美国大学的普通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3年06期

3 卢晓东;中美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4 熊耕;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特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5 洪成文;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认可目标、标准和程序[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6 鲍嵘;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系统的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7 董秀华;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职能与作用——个案与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8 亨利·汉斯曼,黄丽;高等教育中国家与市场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9 田永坡;人力资本一般性和专有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曲恒昌;“筛选假设”与“文凭疾病”的防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董秀华;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升福;企业战略风险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谢勇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张泽东;政府、市场与大学关系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本全;调整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的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D];河海大学;2005年

4 陈静;市场经济下高校专业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沛清;新建本科院校科技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李成,范晓蓉;论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实验室的跨越式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9期

3 朱中华,季祝平;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保证的若干对策[J];江苏高教;2005年06期

4 田水泉;张铁牛;;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5 欧洪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高教论坛;2007年03期

6 郝文静;;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突破口与切入点[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1期

8 胡秋娇;;浅谈新建本科院校精神文化建设[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王玉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形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10 郑利霞;;新建本科院校合作教学论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迎春;;我省新建本科院校地方特色科研的现状及对策[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2 赵东江;马松艳;樊铁波;白晓波;;新建本科院校物理化学教学的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3 宁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高教科研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模式研究》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孙凯霞;林维秋;梁红;;新建本科院校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5 宁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发展及科研管理路径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与科研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6 魏壮伟;;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孟泽彬;;贵州省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几点思考[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吴明君;;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改革策略[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祁少华;褚彦坡;莫新禄;;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研究[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刘海涛;;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误区及其应对策略[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成长春;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肖东 通讯员 李荣庆;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务之急[N];江苏教育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苏雁 通讯员 孔爱峰;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三个“关键词”[N];光明日报;2010年

4 安康学院 赵临龙;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6个协调[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魏世宏;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又好又快发展[N];重庆日报;2009年

6 赤峰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新建本科院校的责任与赤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N];赤峰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卢雅 林蔚;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机制探索[N];福建日报;2011年

8 宿迁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葛锁网;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考[N];中国改革报;2009年

9 周少锋;闽江学院:闯出海西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之路[N];福建日报;2008年

10 孝感学院党委书记 肖波;以新思路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党建[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玉丰;常规突破与转型跃迁[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祝士明;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云;新建本科院校内部专业评估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段德友;曲靖师范学院未来后勤管理改革思考[D];云南大学;2011年

3 吕丽华;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4 程传奇;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5 廖容;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子翔;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新建本科院校绩效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刘晓冬;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洁;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班级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9 郭英莉;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俞佳君;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组织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26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26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1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