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大学排行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
[Abstract]: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first country to carry out university rank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s an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American university ranking has gradually formed a more reasonable value orientation.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interest demand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ranking, as well as its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 the ranking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64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莉;大学排行对大学发展的价值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1期
2 杨红霞;影响我国大学评价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分析[J];科学与管理;200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史建军;关于大学排行若干问题的评析[D];天津大学;2005年
2 玄黎娜;中美大学排行文化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尧;中国大学排名的历史、依据与市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梁权森;;我国大学排名的历史回顾与评价[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3期
3 陈厚丰;我国高校追求“大而全”和“升格热”的外部原因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5期
4 刘尧;中国大学排名的目的、困惑与出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9期
5 曾诚,张伟;对进一步改进我国大学排行的几点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2期
6 陶家柳;大学排名四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5期
7 徐贵权;论价值取向的建构功能[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颜丙峰,吕朝晖;对我国大学排行榜评价的几点质疑[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峥;上海以社区为基础的0—3岁儿童服务机构的运行走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志光;民办教育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梅;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取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方曙光;对我国当前体育社会问题的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芳;我国大学排名和科研定量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张静;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6 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7 史建军;关于大学排行若干问题的评析[D];天津大学;2005年
8 马景芹;论体育的价值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樊桂清;关于我国大学排名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谢健;我国大学社会评价的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汉邦,张晓京;国外高等教育评估的实践及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胡咏梅;中美大学排行榜的对比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3 刘晓红;国外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对我国高教评估的启迪[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刘尧;中国大学排名的历史、依据与市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夏锡华;;论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差异[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6 刘丽群;从文化传统看中美教育的差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J];高教探索;2003年01期
8 张燕;李彦武;李丽刚;;NIAD-UE对我国大学评估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6期
9 梁权森;;我国大学排名的历史回顾与评价[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3期
10 陈棣沭;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分类排行的研究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琴;;我国大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反思[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9期
2 李欣欣;;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内蒙古工业大学666名大学生为样本[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15期
3 毛赣萍;;当代大学生的成功意识分析与德育工作思路[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4 兰军瑞;;英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7期
5 魏进平;孟祥生;余迎新;;基于价值取向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李双龙;;我国当代大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与价值重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曾国良;;对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1年08期
8 任祥;;网络文化传播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0期
9 林宝琨;;论高校改革的价值取向[J];教育管理研究;1997年01期
10 张吉明;金茜;金方龙;;地方高师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天仁;;21世纪初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思考——价值取向质量判定和发展战略[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罗爽;;谈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教育价值取向[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3 张薇;;高校服务育人工作价值取向的再思考[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衡彩霞;;高教管理“以人为本”三论[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5 胡树森;;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6 王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7 赖英腾;;论高校和谐校园的内部伦理诉求[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8 高宏伟;;高校教师的素质支持[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杨玉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5年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牛庆玮;王余宝;荆莹;;研究求学心理 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生源质量[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何国庆 姚学文;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着眼长远就业创业[N];湖南日报;2009年
2 黄顺;毕业生应调整价值取向[N];深圳商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双华斌;经管教育应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四川科技职工大学 潘传辉;当前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N];消费日报;2009年
5 登封市人民法院 郭丛生 刘隆斐;大学生当村官彰显可贵的价值取向[N];河南科技报;2006年
6 王永成;浅谈盘活入警大学生资源[N];边防警察报;2008年
7 西北师范大学高教所 安心;西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00年
8 黔江区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 任光明;给“黔江精神”赋予新内涵[N];重庆日报;2009年
9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副院长、兼书法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 郜锦强;大学书法课不是“写字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董泽芳;大学发展的主要特征[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熊华军;意义生成:当代大学教学价值的新取向[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钟勇为;冲突与调谐: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孙晓玲;大学生自我透视的时间距离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山鸣峰;人本与效率[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吴国娟;大学制度伦理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高山;大学学科文化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王玲;美国知识观转型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之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北坪;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影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陈忠群;论中国大学精神的危机与重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唐明军;当代研究生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4 刘小云;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志玮;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人本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宋洪兴;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畅;中美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朱永坤;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萍;论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飞;明明德: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D];河海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6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2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