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发布时间:2019-09-24 06:45
【摘要】:进入21世纪,以网络、手机、户外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较之传统媒体,它独有的交互性、虚拟性、多元性、及时性等特点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教育方式等方面。特别是新一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和手机用户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和和思想价值观念都随之受到很大影响,这也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会和难题。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和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利用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兴载体和技术手段,通过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当前高校教育现状的“双刃剑”影响,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策略。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介绍了新媒体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关概念与内容。首先,分别介绍新媒体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定义、内容、特征,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的阐释为整篇文章提供了基础理论的支撑。其次,分析新媒体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上内容均旨在为下文的进一步研究和论述提供理论依据与铺垫。 第二部分论述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与面临的困境。由于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荣辱观缺失现象严重,加之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荣辱观教育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教育方法手段单一不灵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教育的系统性不强,这些都使得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开展荣辱观教育非常有必要。一方面,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需发挥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所独有的优势: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丰富资源和交流平台;促进教育观念、方法的创新;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另外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困难重重,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大学生媒体素养偏低,特别是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评估能力较差以及传播的道德观念缺失;其次,荣辱观教育难度系数增大,这与新媒体环境下荣辱观教育信息的限制和筛选难度加大、舆论的监控难度加大以及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这部分内容为下文的展开和阐述提供了逻辑前提。 第三部分在前文的逻辑前提和理论铺垫的基础上,需要我们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较为详细且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体分为四个方面:打造新媒体校园平台,增加师生间密切联系;创新课堂教学,增加荣辱观教育的魅力;教育和管理双管齐下,提高教育实效性;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新媒体荣辱观教育环境,这是全文的落脚点和归宿。 总之,本人在借鉴前期新媒体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优劣势的双重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试探性提出利用新媒体作为教育载体和技术手段的优势来提高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和方法,谨希望能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发,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小飞;刘庆;;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媒介素养教育[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朱P";;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J];学理论;2010年34期

3 庄美燕;李卓;;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35期

4 姜永昌;陈金宏;;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之我见[J];理论界;2006年07期

5 姚荣东;;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史建元;;简论语文教学贯穿荣辱观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6年10期

7 周小平;张艳;谢能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探析——以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8 李红;;对高中生开展荣辱观教育的措施[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2期

9 田秀兰;邓耀;郝金平;;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路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24期

10 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晶;;新媒体环境下编辑的文化传播特质[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2 陈汝东;;论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传播的宗教修辞策略[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马永庆;;公共文明建设中的荣辱观教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翟雪;;试探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态势和机遇[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翟雪;;试探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态势和机遇[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6 曹三省;刘剑波;陈莉娟;雷秀华;;面向新媒体环境的媒体内容聚合架构研究[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07年

7 徐红;吴玉如;;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公共危机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许静;辛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9 农垦建三江分局第一高级中学课题组;;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10 李新;李赫然;赵晶晶;;《天气Discovery》的设计与实践[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6第四届气象科普论坛[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雪昆 王坤宁 王玉梅 王玉娟;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引导青少年阅读良性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陈安娜;新媒体环境中的报纸该如何突围[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张琦;万达院线: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微博营销[N];中国电影报;2011年

4 程立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科学路径[N];学习时报;2011年

5 张爱华 王振刚;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挑战[N];天津日报;2010年

6 谭天啸;新媒体环境与报业经营创新[N];亚太经济时报;2009年

7 闻国英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新媒体环境凸显期刊传播个性[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8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阴阳赵乡初级中学 朱红力;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N];学知报;2010年

9 魏雅宁;健康生活类媒体路向何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10 王芝莲;文明新风拂船城[N];甘南日报(汉文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彭建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金龙;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房红丽;高校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现状及路径探析[D];山东大学;2012年

3 李静;从中学到大学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内容衔接问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4 蒋翠婷;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崔焕彩;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黄瑞艳媚(Huynh Thoai Diem My);新媒体环境下越南传统报纸的生存困境和应对策略[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义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8 冯君伸;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培养[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施欢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张琳;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传播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0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40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0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