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寻找认知的固着点:目标、路径和成效

发布时间:2019-09-26 00:03
【摘要】:根据数学的本性,辨证认识数学的抽象性,理清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中认识视角的变迁,注重领悟数学思想的实质,采用问题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有利于为学生寻找认知的固着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和认知方式的优化。这还是一个多赢的举措,有助于名师的成长、课程群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基金】:2012年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综合改革 2013年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师范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分类号】:O1-4;G6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群;数学教育面临着新形势[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3期

2 朱长江;阮立志;;“偏微分方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推广[J];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08期

3 徐章韬;何穗;朱长江;;基于课程群的“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12期

4 林群;让数学原形毕露—与初学者共商[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7年02期

5 朱长江;阮立志;;关于“偏微分方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J];数学教育学报;2011年04期

6 朱长江;刘敏思;何穗;;以名师工程为主导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1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文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章敏;;大学生高学习焦虑的成因分析及调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段金惠;董广钧;;分层教学: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范婷;;高师古筝集体课的教学实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5 尹宁宁;;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王小康;;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李晓平;郭静恒;李秀杰;;浅析影响学生运用英语能力发展的相关因素[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庄香香;;新课程背景下聋校语文课堂学习起点刍议[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9 江宇;;从心理学视角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目标的价值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张萍萍;;“变式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艺术应用[J];北京教育(普教);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婷;;在知识产权教育活动中激发青少年创新内驱力的实践和思考[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2 施晓芸;唐征宇;;上海市专家型体育教师成就目标和人格特征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令宝;许树海;;果敢心理训练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金玉芳;;利用田园活动提高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A];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C];2012年

5 顾珍珍;;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策略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朴宣姝;学前对韩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银心;马来西亚国民中学初中华文教材中的价值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闫龙;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方安;论教师培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钟永江;中学物理资源开发与应用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同祥;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及其知识咨询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展;直观情境与符号情境下7岁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柳;;以教学团队为核心,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精品课程建设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4期

2 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3 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定量方法(模型、预测、决策)精品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2期

4 王荣科;;论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互馈关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柳礼泉;丁蕾;;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05期

6 吴启迪;;国家精品课程[J];科教文汇;2005年02期

7 郑家茂;张胤;;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8 朱长江;阮立志;;关于“偏微分方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J];数学教育学报;2011年04期

9 王晶晶;李建辉;;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之探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中任;说服教育中对无效认知方式的干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张云仙;司继伟;;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对其估算能力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张柏利;;中西类的个性差异的原因探析[J];民营科技;2008年10期

4 陶建文;;可视化技术成为一种新的认知方式的哲学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1期

5 解丽丽;杨建伟;;整体—分析、言语—形象性认知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19期

6 卓兰;;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信息认知方式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24期

7 赵俊峰;张晓慧;张涛;李雅娟;;认知方式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8 王立君,王欣;学生FDI认知方式对力学应用题解答影响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9 李寿欣,张雯,欧阳虹;大学生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的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吴章文;;数学的阅读与阅读数学[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丽苹;毛伟宾;;压力和认知方式对基于事件的错误记忆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徐增杰;李寿欣;陈慧媛;;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抑制干扰信息的眼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贞琳;方俊明;郭祖仪;李文馥;;认知方式对幼儿部分遮挡绘画影响[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陈琦;吴洪健;;在建构性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支架和认知方式对小学生应用题学习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邓春暖;;不同场认知方式的中小学生阅读理解中插图效应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孙丽;;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寿欣;;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汉语词汇加工过程中一侧化效应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必隐;;程序模式与认知方式之间的关系[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9 刘伟方;司继伟;孙燕;杨佳;华晓腾;;认知方式与算术技能影响估算策略选择的年龄相关差异[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伟方;司继伟;孙燕;杨佳;华晓腾;;认知方式与算术技能对估算策略选择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杨敏;大数据向人类认知方式提出新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李寿欣 张倩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认知方式:认知与人格的桥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张亮;听觉是婴幼儿第一认知方式[N];科技日报;2004年

4 李平升 靖远县中堡中学;浅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N];白银日报;2009年

5 ;《思考的地理学:东西方思考方式的差异及成因》[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 王文忠;重视学生在电大英语教学中的作用[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7 本报记者 侯丽 编译;人类语言可能“语法先于语音进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利燕;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段惠琼;认知方式对语篇阅读的信息处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马元广;情绪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任务难度和认知方式的调节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肖晶;大学生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召祥;不同认知方式的大学生情感特征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丽苹;压力和认知方式对基于事件错误记忆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孟文;预警、注意状态对不同认知方式者错误记忆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晓_g;认知方式、自我监控对高中生数学解题效果和表征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峻;初中学生场认知方式特点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孙丽;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苏;中学优等生认知方式特点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邓春暖;不同场认知方式大学生阅读图文课文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晓霞;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10 夏珍;英汉散文的连贯性与中西认知方式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41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41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9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