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多维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2 06:34
【摘要】:育人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组织管理能力的积累、团结协作精神的树立、创新精神与奉献意识的培养等综合素质与能力,单纯依靠学校和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课堂育人必须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才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实践育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融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过程,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环节。它有利于大学生在更广阔的环境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作为新课改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实践育人在最大化丰富和发展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社会,人们对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文件,进行安排部署,高校和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术界对实践育人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实践育人活动的实效性并不高,在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深化拓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继续探索高校实践育人的新问题、新机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举措、新思路,对于贯彻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推动我国高校的育人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与理论渊源。主要阐述了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实践育人的基本特征,以及实践育人的理论渊源。 第二部分:高校实践育人的基本原则与现实价值。主要阐述了高校实践育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方向性原则、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制度性原则,并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学生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实践育人的现实价值。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当前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多维路径。针对高校实践育人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途径,主要包括:优化实验课教学、深化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见习实习质量、密切产学研用合作、建设丰富的校园实践文化、完善实践育人保障体系等。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本文编号:2559653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亚玲;;论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李发荣;吴臻;何志学;;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及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06期
3 杨宏志;;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以新乡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04期
5 谢纳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6 袁金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偏失与匡正[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7期
7 高翅;徐跃进;王平祥;王春潮;;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10期
8 吴学兵;;解读实践育人的德育意涵[J];中国地质教育;2005年04期
9 滕利荣;孟庆繁;王贞佐;程瑛琨;姜丹;;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07期
10 成协设;江珩;郑学刚;;校地协同共建“政产学研用”实践育人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02期
本文编号:2559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59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