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中心的现状及其特征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
【图文】:
中国高教研究200182年第12期(四)文献述评综上对有关研究中心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到,针对大学研究中心:1.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概念、类型、功能等理论探讨,对研究中心的产生与发展、与时代的联系、与高等教育的内涵扩展与变迁的关系等都有思考。2.同时也有学者对研究中心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证调查和研究,如对某一类型研究中心(如ERC)的分类统计;对某一学科研究中心人员的调查;对一些研究中心成员的访谈研究等。但是,大部分研究或者指出了多维的分析框架,或者只对其中一个侧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对多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还很少看到。同时,目前中国国内对于研究中心的有深度的研究还很少,大多是基于管理的层面进行理论阐述,有部分的实证研究,但缺少系统的发展史的梳理,也还没有有意识地运用“知识-组织”的学术组织分析框架进行实证分析的。基于以上不足,笔者将从清华大学研究中心20年的发展史出发,一是做描述性趋势分析,二是尝试从“知识-组织”二元层次分析清华大学研究中心的发展历史。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对象(一)理论框架从文献综述出发,结合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需要,以及研究可行性,笔者将本研究的分析维度定位在以下两个方面(见图2)。首先,,第一个维度是从知识的生产、传播、融合、再生产出发的,即从研究中心的“知识集聚”的功能出发,研究学科认识论与研究中心的关系。本研究将此维度具体化为“学科”,分析清华大学的研究中心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忠诚度、跨学科的发展趋势。第二个维度是组织研究的思路,侧重从管理、资源、组织成员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将分析清华大学研究中心的主要管理类型,在中国话语中探讨研究中心的权力、权利、生存空间、未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耿益群;;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与大学创新力的发展——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2 Mallon WT;Bunton SA;梅人朗;;美国研究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翠芳;杨连生;;发展研究生教育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2期
2 李卫东,刘志业;中美研究型大学学生规模、层次结构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3 别敦荣;;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与战略——基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实践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1期
4 邱慧;杨川;朱德贵;杨苹;江奇;;以教学改革为核心 提高材料科学类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5 赵红蕊;;研究型大学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模式研究[J];测绘通报;2010年04期
6 李旭;沈杰;刘颖;;移动通信研究型双语教学方法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S1期
7 龚振湘;;美国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8 金若君;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1期
9 刘国瑜;;建设研究型农业大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10期
10 盛其杰;张莹;;中外研究型大学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政策建议[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周伟;基于DEA方法的研究型大学科研绩效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刘微微;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动态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乔章凤;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伍玉林;黑龙江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张卫良;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10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琴;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周文娟;基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学科交叉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陈兰兰;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名子;三螺旋视角下研究型大学科技规划制定的框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金莉;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韩留杰;我国大学排行榜中综合排名的公信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高静;教学研究型大学可持续竞争力评价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任彦民;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项伟央;高校跨学科组织中的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莉;地方“211工程”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理论与实践[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燕;;国家危机中的大学制度创新——“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斌,陶霁月;研究型大学吸引和稳定人才的问题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05期
2 杨玲莉;研究型大学建立研究院的几种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02年05期
3 马万华;研究型大学建设:伯克利加州大学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殷朝晖;沈红;;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11期
5 周文胜;姜川;;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浅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2期
6 初苗;田少辉;;研究型大学与跨国公司技术合作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20期
7 童蕊;胥青山;;美国研究型学院运行机制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03期
8 张秀萍;张弛;;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01期
9 殷朝晖,沈红;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04期
10 殷朝晖;;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科研机构的关系——国际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许爱伟;;试述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李福华;;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的比较分析与理论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朱胜军;;论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潘黎;刘元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6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7 何勇;裴晶莹;罗圣国;熊楚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刘向兵;梁敬芝;;本科教育质量与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黄健;;刍议建设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工作[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10 王滨生;张德欣;邹广平;;积极发展适应研究型大学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炜;科技创新基地是 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基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2 季谭;研究型大学寻求突破“平而不尖”[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朱星;学术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度量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记者 陈敬农 通讯员 赵如江;研究型大学知识经济的发动机[N];科技日报;2000年
5 阮湘华 徐兰山 通讯员 肖开霖 余光;努力建设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N];科技日报;2003年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朱清时;在研究型大学创建一流学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7 赵秀红 翟帆;评估研究型大学还要看产学研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校长 顾秉林;发挥研究型大学综合优势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N];新清华;2006年
9 记者 宋晓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研究型大学应承担起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使命[N];光明日报;2009年
10 徐维彬;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学特点的评估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6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彬;中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刘洋;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建设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3 金京姬;合并重组的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杨琪;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刘双云;中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王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陈丽t
本文编号:2571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71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