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教育博士培养体系及借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晓芳;;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2 杨承印;港台与内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05期
3 邓涛;;国外教育专业博士教育的成效与问题——兼谈对我国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08期
4 任娟;袁顶国;;论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7期
5 钟秉林;张斌贤;;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新突破——写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诞生之际[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Z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欣;香港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秉林;;论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改革——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改革探索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邱灵敏;;广西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1期
3 武正营;;发展教育博士(Ed.D.) 促进教育强国[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5期
4 刘权;张挚;;地方院校“学科教学”类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杜凯华;张怡真;;我国教育博士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5期
6 张国栋;;博士生培养模式各要素与培养质量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7 孟洁;教育硕士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建设问题与对策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8 马金晶;靳玉乐;;关于教育博士培养的几点探讨[J];教育科学;2010年05期
9 岳建军;;国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及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2010年05期
10 徐平;赵岩;;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莫美兰;梁国明;林长春;;香港科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易凌;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5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秦风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马金晶;成果导向教育博士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志芬;美国教育博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启示[D];南京大学;2011年
2 曹瑞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刘倩;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董方;职业实践导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贺中元;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民;教育理想的追梦之旅[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叶引姣;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肖俊茹;高层次学术型人才成长经历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楚良勋;教育硕士培养资源优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2 邬大光;回顾与展望:九十年代香港高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3 施晓光;后现代主义与高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4 韩水法;谁想要世界一流大学?[J];读书;2002年03期
5 张莉莉;发展教育专业硕士学位 培养高层次中小学教师——香港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6 文东茅,阎凤桥;美国“教育博士”(Ed.D.)的培养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李三虎;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8 褚艾晶;;“教育博士”培养的合法性危机——基于美国现实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03期
9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10 李婷;加强交流,特色互补——内地与香港研究生教育交流与合作浅谈[J];教育与现代化;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陈;李飞;方萍;;信息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12期
2 王祥秋;张玉红;;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年06期
3 张天平;;经管类本科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4 侯宏花;桂志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唐铁军;成协设;徐跃进;;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07期
6 姚红;邹一鸣;;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11期
7 杨峰;杨丛;;完善地方高校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4期
8 李玉田;;广西新工业基地应用型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金娟琴,楼程富,谢桂红,应义斌;浙江大学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年09期
10 邵拥军;赵晓霞;陈峥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铁军;唐景春;叶斌;刘向农;吴昊;;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2 叶树江;宋起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陈义平;潘海波;方昕;陈建中;;大学化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尹光福;林江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材料类)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马小军;张丽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小军;张丽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王雁凌;张粒子;麻秀范;;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经济类课程的思考[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许艳华;;《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9 韩艳;秦焕美;关宏志;邵芳芳;;轨道交通课程体系研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10 吴淼;李闪;张光宇;;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玉华 卢惟;构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课程体系[N];光明日报;2000年
2 记者 朱振岳;构建少儿校外教育课程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徐少虹;国际化软件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启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4 董康;无锡应急避难教育进中小学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廖镇卿 丛峰 熊芊 李挥;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再创辉煌[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中国科技大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现代人才需要的课程体系[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本报通讯员 夏欧东 本报记者 吴春燕;南方医大:构建知识素质培养体系[N];光明日报;2009年
8 记者 邢兆远;下决心推倒陈旧的课程体系[N];光明日报;2009年
9 陶新明;非公经济人才走入政府培养体系[N];中国商报;2003年
10 谢雯;“天价”早教高收费与忽悠,谁来监管[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飞;我国展示设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4 于芬;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探讨[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秦永杰;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6 王东光;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靳勇;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中的经纪人管理与培养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秦风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许瑞勋;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审视与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学明;小鼠精原干细胞培养体系的优化及体外基因转移[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祥彪;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伟;普通高校工科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劳海苗;热带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与培训方式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4 肖鸿雁;我国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汪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肖之岭;构建我国高校龙舟运动课程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7 祖桂玲;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浩;构建高师体育分层结构式课程体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建清;石化学院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亮;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76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7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