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校训文化特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李秀岩;郭振宇;;通俗音乐文化审美气质的变异与本真回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李道忠;;为秋菊形象平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杨柳;;消解与恶搞的狂欢——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与青年亚文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杨俊;;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中西文明特征”的建构[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6 傅书红;;文化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亨利·吉鲁的文化研究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7 张素琴;;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欧俊勇;彭妙艳;;文本·表演·权力——潮汕歌谣的文化冲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高德娟;张学梅;;多校区的大学文化比较及建设的实证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10 胡利;;生活中的街道和被表征的街道[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超;;基于区域视角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冀生;;深刻转变中的我国高等教育[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3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苏群;车承军;;新建工科院校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梁伟峰;;被“浪子”反抗的“浪子之王”——论鲁迅与亭子间文化[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武永亮;;青海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研究[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10 杨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审美与文化生态平衡[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乔丽华;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洪凌艳;关于“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闫海玲;精英文化与大众传媒的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兰祥;当代文化语境下女性身体的规训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坚;河南电视台文化专题节目制播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敬源;网络恶搞文化的传播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玲;帕慕克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晏玲友;高中“数学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观浦;农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其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9期
2 ;校训:厚德、博学、笃行、至善 山东理工大学[J];高校招生;2004年09期
3 林帆;;话说“复旦校训”[J];世纪;2006年05期
4 张风华;况蓉;;“求索”校训的德育功能探析[J];网络财富;2009年10期
5 杨卫军;;浅析中国高校校训现状及成因[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6期
6 ;华北电力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J];高校招生;2004年05期
7 向鹏;陈凤;;中西高校校训的价值取向对比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洪庆根;李世改;马天翼;;试论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校训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年04期
9 骆新;;不断变味的校训[J];共产党员;2011年08期
10 黄达人;学风:大学立校之本[J];南风窗;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学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王连森;;办学资源的产权分析:一个拓展产权经济学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构想[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组织视野中的大学管理制度创新[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王有年;;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学创新发展之路——加拿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5 李莉;;我国高校校训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A];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8年论文集[C];2008年
6 陈继会;;大学:城市智慧的心脏[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曲文洁;;远程多媒体教学在美国高等院校[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9 陈士俊;柳洲;;异质性知识耦合与产学合作的内在机制[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郭广珍;;中国大学治理:激励、承诺与约束[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春喜;大学校训: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龚怡;校训常驻心间[N];光明日报;2003年
3 沈雅屏;师大新校训凝炼治学精神[N];新疆日报;2005年
4 郭丹;说“校训”[N];福建日报;2007年
5 王冲;大学不能跟着功利的社会“沦陷”[N];湘声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吴红月;贵阳医学院:敬往思来创新高[N];科技日报;2008年
7 河南南阳农业学校 李建波;警惕校训同质化[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侯红武;教授孙见坤,山大大不易![N];山西日报;2010年
9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新校训[N];科技日报;2002年
10 马敏;华师精神 忠诚博雅 朴实刚毅[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金奇;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张薇;苏格兰大学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3 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勇;高校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2 王琳;校训在学校文化特色塑造中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香桐;高校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李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5 黄磊;大学课程体系个性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李芬;国外大学学术组织理论的发展、比较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燕霞;大学融入产业群[D];山西大学;2005年
8 李枭鹰;大学学科发展规划生成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郑贵华;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苏红;学习型组织视野下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77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7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