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低碳社会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10 17:28
【摘要】:低碳社会建设要求高校的积极参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的贡献度。本研究归纳了低碳社会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一个由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低碳社会背景下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章豹,徐枞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02期

2 王章豹,徐枞巍,李姚矿,吴骏;高校科研排行性评价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蒋艳萍;田兴国;吕建秋;章家恩;;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8期

4 梁燕;耿燕;李相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的现状分析及研究方向的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5 朱常春,高洁婵;关于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6 ;潜心攻关 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07期

7 吕建荣;姚远;陈镱文;王强;;我国西部12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魏文君;重视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2期

9 侯自新;抓原始性创新 开好高校科技创新的活源头[J];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10期

10 蓝祥龙;谢南斌;;基于AHP/DEA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丽杰;;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及提升对策[A];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刚;李昕;裴健;;新专业建设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哈工大材料化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3 任秀莲;魏琦峰;韩家军;曹立新;;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汉荣;;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4年

6 王友为;林丽霞;马智刚;;科研育人机制的建立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葛继平;;产学研结合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A];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8 牛建昭;李_g;;组建创新团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创新团队”简介[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张培德;;新时期上海普通高校就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戴家芳;;关于创新型国家战略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再思考[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炳青;第二届高校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举办[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2 记者 晓亮;高校科技创新 重在思维创新[N];苏州日报;2008年

3 科学技术司司长 谢焕忠;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罗静 记者 赵建春;“九校一府”模式走高校科技创新路[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高校科技创新的三个比较紧迫的问题[N];科技日报;2003年

6 黎昌政;“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启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赵凤华;高校科技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N];科技日报;2008年

8 记者 汤一原邋周奇;全国政协来京调研高校科技创新作用[N];北京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杨忠阳;高校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N];经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陈建民 张莹莹;云南科技创新能力弱在何处?[N];云南政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卫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刘仁义;高校教师科技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张亚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运平;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夏敏;我国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评价与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任义君;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7 吕建荣;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D];西北大学;2007年

8 黄朝峰;基于模糊DEA的高校办学效益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9 董晓红;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庄峗;大学综合评价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阳阳;知识产权视野下山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评价[D];中北大学;2012年

2 胡晶;增强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哲;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4 卢尚坤;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张丽君;贵州省属重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及困境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6 王守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张利平;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何晶晶;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构与管理[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赵伟;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状况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10 王晓蓬;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78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78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8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