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河南省高等院校博士生培养能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16 07:40
【摘要】:博士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博士培养能力是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了培养一定数量的合格的博士生,由高校里的各种资源条件组成的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博士生培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博士生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首先通过对博士生教育的目的和起源进行考察,指出博士生教育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博士培养能力是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士培养能力的发挥需要博士生导师、博士生源、博士培养经费、物质条件、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活动等几方面条件的支撑,缺一不可。 其次,河南省的博士生教育历史较短,发展速度比较快。到2009年,博士培养单位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有11个,基本上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博士生教育体系。但是河南省的博士生教育跟其他省份相比,处于落后的地位。从河南省博士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个方面来看:河南省每年授予博士学位数与内蒙古、江西、青海、新疆等一些老、少、边、穷的省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优势学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河南省高等学校的博士生培养现状与河南省的省情是不相符的,与其应然的博士培养能力也不对等。然后从人、财、物、平台和活动五个方面找出了河南省高等学校博士培养能力有望提升的部分,这说明了河南省的高等学校并不是没有能力没有资源去培养博士,而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河南省的博士培养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阻碍博士培养能力发挥的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等。 最后,提出了提升河南省高等学校博士培养能力的对策:增加河南省高校的博士生招生指标,扩大博士生培养规模;加快河南省经济建设,为发挥博士培养能力提供物质保障;加大培养经费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河南省的博士生教育;河南省政府应重视博士生教育,努力提升高校的博士生培养能力。
【图文】:

博士生招生,省份,河南省,数量资料


三、河南省高校博士生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1.河南省高校博士生培养规模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招生博士生 55472 人,而河南省普通高校招收博士生人,河南省博士招收量只占全国招生总量的 0.5%。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 2009省高校博士生招生总量排在第 20 名,属于比较落后的省份。图 3—1 是 2009 年全各个省份博士生招生数量。

博士生招生,河南省,省份


图 3—1 2009 年各个省份博士生招生数量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9》,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从图 3—1 可以看出,2009 年,北京市是博士生招生数最多的地区,招生数为 1人,是河南省博士生招生数的 38 倍。云南省招生 363 人,比河南省的还要多。在六省中,河南省博士生招生数也仍然低于相邻的省份,如图 3—2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天鹏;;研究生教育中“第一次”的价值[J];中国研究生;2011年06期

2 张国霖;;从期刊编辑的角度看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两个问题[J];基础教育;2011年03期

3 黄瑶;李春晓;;面对研究生教育,我们需要的是审视自己——彭X墀院士访谈录[J];中国研究生;2011年06期

4 马德秀;;研究生教育战略转型期的挑战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08期

5 ;全国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研究生;2011年06期

6 孟卫青;吴开俊;王一博;;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4期

7 孟仁忠;;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总结会议在京召开[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2期

8 陈君;;关于高校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1期

9 于秀源;;读研生活杂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2期

10 ;征稿启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应芹;;研究生教育入世的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赵蒙成;;论英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黄蓉生;;含弘论丛总序——走进新农村[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李伟杰;;针对研究生自身特点注重教育方法改进[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黄蓉生;;总序[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季幼章;张英;张彦秋;董俊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创造力与研究生创造力[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肖念;沈红;;国家创新体系下的研究生教育[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张湘伟;刘锋;袁兵;;工程力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柯伟玲;郑霞云;;基于折现法的研究生人力资本计量及应用[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颖;;关于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探讨——严格研究生中期考试制度[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大中;关注博士生培养中的“过度教育现象”[N];文汇报;2005年

2 徐鹏;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专题研讨博士生培养质量[N];新清华;2009年

3 本报记者 罗霞;昆工大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推新举[N];云南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田晓玲;研究生教育“两头不着地”有待扭转[N];文汇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叶君 实习记者 滕常伟 林依(复旦大学博士生);博士生培养:警惕异化的陷阱[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原教育部研究生司司长、原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 吴本厦 口述 国务院学位办 欧百钢 整理 原教育部科技司巡视员 张酉水 原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材办公室主任 沈友益 原教育部生产供应局局长 王民栋 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龙正中;深切缅怀黄辛白同志[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王大中;规模不可盲目跃进博士生培养重在提高质量[N];人民政协报;2004年

8 崔雪芹;面对问题文科博士生培养如何前进[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陈光 山东济宁;让研究生教育回归本位[N];中华新闻报;2005年

10 记者 屈金星;中国矿大(北京)喜庆恢复研究生教育30周年[N];中国矿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志宏;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缪园;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4 丁哲学;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罗长富;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查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峰;基于C/S、B/S三层构架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2 高艳玲;军事医学科学院在线教育系统的研建[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3 王铁臣;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D];吉林大学;2004年

4 郑浩;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1902~1998)[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安凤玲;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栾旭;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张松;应用ISO9000族标准建立和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王文信;研究生能力建设的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9 陈放;美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本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10 尹伟;论我国高等学校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80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80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4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