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贫困大学生的复原力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7 23:44
【摘要】: 复原力是指个体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良好适应的能力,是一系列保护性因素与外部压力或逆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国内对复原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对复原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更为缺乏。对贫困大学生及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压力中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它有助于贫困大学生对压力做出有效的调节与适应,同时有助于探讨复原力的内部作用机制的研究。 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研制工具—实际测量—研究特点及关系”的研究思路,在已有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贫困大学生复原力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探讨了贫困大学生复原力的结构,并探索了其发展特点。同时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幸福感指数问卷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复原力水平的贫困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贫困大学生复原力问卷由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能力、目标感、情绪稳定性、有恒性、家庭支持、积极的生活信念、寻求支持、心理控制感九个因素构成,研究证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复原力总体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大一到大四依次呈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3.复原力总体在地区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北部>东部>西部,北部与西部地区差异显著。 4.不同年级女生的复原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四男、女生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 5.北部地区的学校在不同的贫困水平家庭中的学生复原力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经济一般困难学生>较困难的学生>特困生。 在不同地区间家庭贫困水平不同的学生复原力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在地区上北部>东部>西部。经济特困学生的复原力,在地区上表现为东部>北部>西部,东部与西部差异显著,但北部与东、西部差异均不显著。 6.我国贫困生复原力水平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大部分贫困生的复原力水平都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只有少部分处于低水平状态,且在不同复原力水平上男女比例存在差异。 7.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复原力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贫困生复原力平均水平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上差异显著,非贫困生的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均高于贫困生。 8.高、低两组复原力水平的贫困大学生,,在复原力、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及生活满意度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且高复原力组均高于低复原力组。
【图文】:

聚类,百分比,聚类分布,性别分布


表22聚类分布频率表组合%总计%38.6%21.5%39.6%99.7%60/070/0.00/07%1003821.39峥月,J0011..287027152聚类23组合己排除的案例总计100」)%表23性别分布表2=女频率766l165302百分比聚类l23组合频率19892115405百分48.922.728.4100.25.20/060/020/000/0加10054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学锋;构建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整体化方案[J];天府新论;2004年01期

2 李志霞,耿青松;贫困大学生救助机制探析[J];石油教育;2005年01期

3 李雅民;;李瑞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10年助学情[J];老年人;2006年07期

4 曾平;;激励贫困大学生成才[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6年11期

5 隋丽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年30期

6 李正中;;旅法苏浙同乡会捐赠15万扶助我省优秀贫困大学生[J];华人时刊;2007年02期

7 陈敢;王巧;;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关注大学生贫富分层[J];学习月刊;2007年08期

8 胡艳芳;;试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08期

9 熊文斌;;论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系统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年09期

10 王玉琪;曹茸;;农村贫困大学生透视[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宏革;蒋大力;郭秀华;刘琳;;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调查[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宋蕊辰;;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不良表现及其原因浅议[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宫龙江;;贫困大学生双重倾向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杨环;;关于教育导致贫困现象的形成原因的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静;;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对策[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6 罗凤英;;论创伤后复原力及其构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7 吴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分析及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8 施志源;;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困境及心理调适[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6年

9 陈方;;贫困大学生就业劣势与就业优势分析[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杜志丽;;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方法[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庆先;市委书记登门送上“及时雨”[N];新华日报;2007年

2 贾正胜 丁海峰;爱心铸就求学路[N];西藏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任丽梅;救助贫困大学生需要新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4年

4 仇方迎 赵凤华;贫困大学生可通过多渠道获资助[N];科技日报;2003年

5 记者 刘昊;市领导中秋节看望留校贫困大学生[N];北京日报;2006年

6 本版编辑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委 朱新峰 北京市平谷区 梁立均 江苏省灌云县委办公室 朱礼家 内蒙古大兴安岭垦区甘河农场 张玉枢 山东省临邑县委宣传部 陈金山 河北省武强县农行 杜勇壮 安徽省长丰县 仇多轩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委 刘勤 山东省定陶县 万鲁岱 山西省吉县西关村 文天德 北京市丰台区 刘妍 河南省内乡县委宣传部 张中立;如何看待贫困大学生上学难[N];农民日报;2006年

7 吴晶 郭丽琨 本报记者 李德金;中国6年资助200多万贫困大学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本报记者 张建明;市关工委针对湘南洪灾开展专项扶助[N];湘潭日报;2006年

9 黄帅 王进榜;准旗全力构筑贫困大学生救助长效机制[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10 李运海;李红晓 播种爱心[N];河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建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黎春娴;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及其对价值观影响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7 彭慧;上海市慢性病自我管理实施效果及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基于社会工作理念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亮;贫困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李淼;贫困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淑伟;高校贫困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李力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马洪玲;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7 万煜;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徐迎利;贫困大学生的复原力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冷娟;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10 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87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87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1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