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0 07:08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和江泽民创新思想为指导,以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及其培养为研究对象,从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和价值论的角度,运用逻辑分析、价值分析、历史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新时期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了分析,同时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探索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和途径。在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对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专题研究和探索的并不多,也不够系统,大多出现于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中。本文立足于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专门研究了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理论资源。全文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运用价值分析方法对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系统阐明了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含义;创新在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创新人才培养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在应对国家“两大”发展战略以及国际人才竞争中的重要性。同时,论述了高等学校为何必须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次,从人才学、高等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阐明了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格标准问题。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格和创新技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通过对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研究分析,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的深化、高校学生创新素质的自我发展和面向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努力方向。 最后,结合时代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了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和措施。一是加强理论研究,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科学化。重点研究江泽民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成果和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 养原则和规律等;二是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创新教育。重点强调几个方面, 即明确认识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合理途径、不断总结创 新教育的科学方法、切实强化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三是落实政策措施,优化 创新人刁‘的成长环境。包括社会舆论环境的优化、人才管理环境的优化、国家 法制环境的优化以及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等。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649.2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晶瑛;;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基于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构建视角[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赵文蕾;滕跃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度创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3 李文博;;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和培养环境创造[J];学理论;2011年11期

4 赵晖;;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年02期

5 洪清玲;齐严;;创新人才概念及培养的文献综述[J];特区经济;2013年10期

6 李彬彬;孙宁;张银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观的实证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7 罗时华;;对高职高专创新型人才概念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11期

8 王琢;蔡洪刚;;以项目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01期

9 吴颖群;;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2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兴;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黄蜀云;四川交通系统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岳雪银;创新型人才行为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陈海燕;安全工程专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创新体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5 郭义祥;构建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KAQ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孙静;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范叶静;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8 熊隆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李勤;基于Living Lab的体验式学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91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91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d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