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清代苏州书院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5 21:23
【摘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传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苏州地区向来被人们称为“人文荟萃”之地,文化教育事业特别发达,而书院教育又是其重要形式。苏州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南宋开始创建,经过元、明两朝的发展,至清代进入鼎盛阶段。清代苏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许多显著的特点,不仅产生多所著名的书院,而且涌现出众多著名的书院大师,确立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清代苏州书院的繁盛,培养了大批人才,繁荣学术文化,促进了教育的发达和文化的普及,成为学术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对吴地学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以清代苏州书院为研究对象,考察苏州书院在清代发展的历程、时空分布和特点,并将书院大师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张伯行、沈起元、钱大昕、冯桂芬四位著名书院大师,通过考察其书院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他们以苏州书院为基地进行学术创新活动,来探讨书院大师的学术创新对苏州书院的影响,进而探讨苏州书院与清代吴地学风之间的关系。力求对清代苏州书院的诸多问题作系统、深入的考察和探讨,以期推动吴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发展。
【图文】:

范仲淹,史迹,陈列馆,苏州


书院的发展很快就达到旧日之盛。”1如忽必烈就曾下诏鼓励创设书院。2故“蒙古之教,抑儒崇释。江南隶元,书院辄为异教侵占”的现象,但由于“,深入人心,霾翳不久,寻复其旧。于宋季诸书院外,,时有增创。”3元代苏有鹤山、文正、甫里、文学四大书院。4(见表 2)鹤山书院在南宫坊内。南宋理宗时,参知政事魏起曾于四川白鹤山讲学,学先生。至顺元年,魏起曾孙“请于朝,愿即苏之故居,教学奉祀”,得到皇帝学士虞集奉敕题“鹤山书院”额。明宣德间改为巡抚都察院, 把书院移往东,嘉靖 4 年巡抚吴廷举、清康熙 24 年巡抚汤斌等人曾先后重修。6文正书院在县治东北禅兴寺桥西,是为纪念苏州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元至正 6 年,廉访佥事赵承僖、总管吴炳彝奏以义宅东祠堂改为书院,“不设嫡嗣主之”。明代先后九次重修,清代也曾多次重修,并在康熙 44 年和乾康、乾二帝南巡时赐御书额“济时良相”、“学醇业广”。7虽屡次重修,但“明以来废弛已久”。8

书院,碑记,陈列馆,巡抚


书院的发展很快就达到旧日之盛。”1如忽必烈就曾下诏鼓励创设书院。2故“蒙古之教,抑儒崇释。江南隶元,书院辄为异教侵占”的现象,但由于“,深入人心,霾翳不久,寻复其旧。于宋季诸书院外,时有增创。”3元代苏有鹤山、文正、甫里、文学四大书院。4(见表 2)鹤山书院在南宫坊内。南宋理宗时,参知政事魏起曾于四川白鹤山讲学,学先生。至顺元年,魏起曾孙“请于朝,愿即苏之故居,教学奉祀”,得到皇帝学士虞集奉敕题“鹤山书院”额。明宣德间改为巡抚都察院, 把书院移往东,嘉靖 4 年巡抚吴廷举、清康熙 24 年巡抚汤斌等人曾先后重修。6文正书院在县治东北禅兴寺桥西,是为纪念苏州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元至正 6 年,廉访佥事赵承僖、总管吴炳彝奏以义宅东祠堂改为书院,“不设嫡嗣主之”。明代先后九次重修,清代也曾多次重修,并在康熙 44 年和乾康、乾二帝南巡时赐御书额“济时良相”、“学醇业广”。7虽屡次重修,但“明以来废弛已久”。8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9.2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国标;清初理学的重建及其意义[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周斌武;钱大昕与清代音韵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3 史革新;清顺康间理学的流布及其发展趋势刍议——以清初理学士人编刊的学史著述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漆永祥;钱大昕校勘学述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01期

5 李兵;朱汉民;;书院大师:在困境中实现超越——兼论大学校长的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6 王记录,孙新梅;钱大昕的经学批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王记录;钱大昕的修志实践及其方志学理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8 王建梁;;清代汉学与书院互动之规律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杨纯;学术与书院[J];华夏文化;2002年01期

10 刘正伟;论冯桂芬的教育思想[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本文编号:2628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28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b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