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04:24

  本文关键词: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时期设立在云南昆明的一所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战时大学。作为一所仅存八年的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未受到时间和历史的局限却培养出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起到重要甚至奠基性的作用,而它短暂却辉煌的存在却成为一段无法被复制和效仿的传奇。 在继承了北大、清华以及南开这三所当时被称为中国最好的大学所共有的自由民主精神和严谨求实学风的基础之上,西南联大在严酷的战争环境和外在压力下力排万难、求同存异,坚守住了一所大学应有的大学之道。在国民政府要求培养为战争所急需的专门人才的命令和方针之下,学校的领导者和教授们却以培养具有全人格的通才作为大学教育的本真目标,将通才教育思想贯彻到这所承载着中国高等教育命运和希望的临时大学中,而且成功地培养出大批具有处世才干、政治头脑和广泛的科学知识与文化素养的高级知识分子。 虽然特殊时期的西南联大无法被复制,但它所承载的大学精神和所运用的教育模式却对现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启示和借鉴的作用。尤其是通才教育的成功实施,是否与我国现今高校所倡行的通识教育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共通之处,这的确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带着这个问题,作者通过认真查阅和分析相关关史料,费时近一年,撰写出这篇拙文。本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绪论。这部分以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作为出发点,在研究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所做出综述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进行追溯。首先分析当时的战争环境及国民政府对于人才的需求等外部原因;其次论述了联大领导者和教授们的通才教育思想。 第三部分,重点论析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模式。其中包括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实践和实习等。这些内容构成了整体的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模式。 第四部分,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意义与启示。此部分在论述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意义的基础之上,引申出其对于当今高校通识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西南联大 通才教育 通识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一) 研究背景10-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二、相关研究综述12-15
  • (一) 国内外关于西南联合大学的研究现状12-14
  • (二) 国内外关于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研究现状14-15
  • (三) 国内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现状15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5-16
  • (一) 研究思路15-16
  • (二) 研究方法16
  • 四、相关概念界定16-17
  • 五、创新与不足17-19
  • (一) 创新之处17-18
  • (二) 不足之处18-19
  • 第二章 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理念的历史溯源与确立19-36
  • 一、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理念形成的历史背景19-24
  • (一) 有关战时高等教育的一场争论19-21
  • (二) 民国初期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中的通才教育理念的萌发21
  • (三) 抗战时期国民教育部对文、实科系的调整21-24
  • 二、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理念形成的内部原因24-36
  • (一) 西南联大合并前三校通才教育的传统24-28
  • 1. “中西合璧”的国立清华大学24-25
  • 2. “文理兼通”的国立北京大学25-27
  • 3. “三育并进”的私立南开大学27-28
  • (二) 《大学一解》与《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28-30
  • 1. 《大学一解》中的通才教育理念29-30
  • 2. 《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中的通才教育理念30
  • (三) 西南联大教授的通才教育思想30-36
  • 1. 西南联大教授群与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博弈31
  • 2. 西南联大教授群的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31-33
  • 3. 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潘光旦33
  • 4. 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冯友兰33-34
  • 5. 学术本无界划,智识贵能会通——钱穆34-36
  • 第三章 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模式36-49
  • 一、培养具有“全人格”的“通才”36-37
  • (一) 何谓“通才”36-37
  • (二) “全人格”是培养“通才”的核心37
  • 二、三位一体的教育制度37-42
  • (一) 融会贯通的必修课38-39
  • (二) 自由灵活的选修课39-41
  • (三) 严格合理的学分制41-42
  • 三、百家争鸣的通才‘教学42-45
  • (一) 一专多能的教授群体42-43
  • (二) 教授在教学中“打擂台”43-44
  • (三) 师生一起教学相长44-45
  • 四、丰富多彩的实践学习45-49
  • (一) 实地调查研究45-46
  • (二) 实验与实习46-48
  • (三) 学生社团活动48-49
  • 第四章 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意义与启示49-60
  • 一、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意义49-54
  • (一) 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通识人才49-50
  • (二) 把握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50-52
  • (三) 对传统教育的革新与现代教育的探索52-54
  • 二、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现代启示54-60
  • (一)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现状54-56
  • (二) 将全人格塑造置于通识教育的首位56-57
  • (三) 科学合理的设置通识教育课程57-58
  • (四) 提升高校教师的通识教育意识与能力58-60
  •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6
  • 致谢66-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成功实施探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张翼星;;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4 刘京京;李晓菊;;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摭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初立萍;;论潘光旦的通识教育思想[J];高教探索;2007年03期

6 高建国;宋才琼;张俊峰;;西南联大课程设置中的通识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殷小平;;中国有通识教育传统吗?[J];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01期

8 张璐;严璇璇;;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9 叶通贤;周鸿;;西南联大的办学思想及其对我国现代大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10 黄欣;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s,

本文编号:262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2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e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