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论大学生的生死教育

发布时间:2020-04-16 22:10
【摘要】:生死教育又可称为死亡教育。在欧美先进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发展,至今体系完整,相关研究及论著丰富。相比较于西方,中国的生死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死亡采取避讳的态度,对生死教育的研究局限于少数的专家学者;而面对青少年的学校教育,生死教育在其中更是难有一席之地。另外,目前对其的研究,多数是以介绍和借鉴西方死亡教育的东西为主,而忽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一个我们在探究生死教育理论和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吸纳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有益经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共同资源支持下,在高等学校教育的背景中,建构一种生死教育的理论,并对生死教育的实施作一些现实的思考。 为此,本研究选取山东省五所不同类高等院校做了关于生死教育的问卷调查,以期对高等院校在校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结合问卷所反映的情况,围绕生死教育实施的必要性、生死教育的理论建构、生死教育的课程实施几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地逐步展开。 首先,结合问卷,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死两个层面对生死教育实施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从生的层面讲,生存状态的不尽如人意赋予了生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对死亡的搁置与死亡的不可回避决定了生死教育实施的紧迫性。进而从六个方面简要论述了生死教育的重要意义,为后面的理论阐释及实施作了必要的铺垫。 生死教育作为一门科际整合的学科,对其的研究相比较于西方来讲,中国起步较晚,所以我们有许多需要借鉴的地方。西方的死亡学和死亡教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是本文生死教育理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作为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在研究和开展生死教育时,也一定不能置我们的传统文化于不顾。而是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构起适合于我们本民族的生死教育理论。中国传统的生死智慧我们回避不了,同时也成为我们研究生死问题最丰富的思想宝库。 在整合两大理论来源的基础上,从生死教育的概念、目标、内容三个方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幸生;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从123名中小学生死亡引发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1994年05期

2 叶聪灵;Cutedog;;安妮塔[J];男生女生(金版);2010年03期

3 季文亮;刘兴婕;;心理危机干预紧急启动——珠海市城东中学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纪实[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4 张鹏;;儒家生死观对生命教育的意义[J];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云岭;曹永福;杨同卫;;在高等学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尝试[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海波;;死亡学视域中的佛教研究[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朱晓琳;;对恶性肿瘤病人实施临终关怀的体会[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马建军;;浅谈临终关怀[A];第二十六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九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秦峗;贺泽海;;以死亡教育为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仝春建;雷击致死 重庆7学生家属获保险理赔[N];中国保险报;2007年

2 犁净;临终关爱与最后尊严[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爱铭邋通讯员 焦苇;如何让“安全伞”撑得更牢固些[N];解放日报;2008年

4 郭齐勇;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N];中华新闻报;2006年

5 记者 舒晋瑜;“死亡”系列使书界柳暗花明[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范伟国;“不管”,要付出代价[N];人民日报;2008年

7 刘海明;问责于瞬间的“政误”[N];农民日报;2005年

8 黎明;学校保安全比倡和谐更重要[N];证券时报;2006年

9 郝勤学;张景辉李文卿看望慰问地震受伤学生[N];天水日报;2008年

10 云南电力实验研究院 昆明昆雷电力科学研究所 梅忠恕;雷害事件调查分析中的科学方法[N];中华建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海波;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李高峰;生命与死亡的双重变奏:国际视野下的生命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田晓山;姑息医学之人文化成[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海燕;论大学生的生死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艳;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钟义珍;基于“死本能”理论的死亡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明丽;现代死亡观与传统道德的冲突与化解[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0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30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3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