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及其超越
发布时间:2020-05-15 12:33
【摘要】: 本文在文化哲学的视阈下,以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为依托,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的主体性德育理论,吸收现有的国内外关于德育主体研究的理论成果,并结合本国高校德育实际情况,对高校德育主体矛盾困境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索了超越高校德育主体矛盾困境的可行性路径。 第一章的内容是对德育主体范畴的解读。对德育主体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主要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理论,文化哲学视阈下的主体生成,德育主体的文化属性等内容,为其全文内容的论述做好理论上的铺垫。 第二章的内容是对高校德育主体矛盾困境的现实呈现的论述。主要针对高校德育主体的观念和行为两方面的矛盾困境,从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两条线进行分析,展示出高校德育主体当前的现实矛盾。高校德育主体观念上的矛盾困境主要呈现为:自我意识的矛盾困境、价值取向的矛盾困境、人格意识的矛盾困境;高校德育主体交往行为的矛盾困境主要呈现为: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间交往行为的矛盾困境、施教主体间交往行为的矛盾困境和受教主体间交往行为的矛盾困境。 第三章的内容是对高校德育主体矛盾困境生成的原因展开分析。指出文化世界的悖谬或非和谐性是高校德育主体矛盾困境的外在原因,高校德育主体的自我矛盾性是德育主体矛盾困境生成的内在原因。从而为高校德育主体矛盾困境的生成找到了文化依据与主体自我依据。同时,本章对高校德育主体矛盾困境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德育主体矛盾困境对高校德育主体的人性,对高校德育主客体的关系以及高校德育的实践都具有双面价值。 第四章的内容是对高校德育主体矛盾困境的超越寻找路径。消解高校德育主体矛盾困境需要建构中国理性文化,回归高校德育主体的人性,协调好高校德育主体间关系,自觉地摒弃高校德育主体观念与行为上的谬误,不断地追求和创造新的高校德育主体立场和存在方式,实现自我超越。为此,针对高校德育主体感念矛盾困境,我们寻求了高校德育主体思维方式的批判,高校德育主体知识结构的更新,高校德育主体人格意识矛盾的消解等路径;针对高校德育主体交往行为的矛盾困境,我们寻求了高校德育主体交往行为的矫正,高校德育施教主体行为的转变,高校德育受教主体行为的引导等路径。 高校德育主体矛盾困境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排除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从而使高校德育主体自觉地进行文化追求,寻求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身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寻求高校德育的不断完善的可行道路。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1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红岩;杜刚;;浅探新媒介视域下学校德育的主体间性[J];教学与管理;2009年24期
2 王萍霞;走向主体间性的高校德育——高校交往德育模式初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张方政;;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J];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J];齐鲁学刊;2003年02期
5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申卫革;李国庆;;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周坤;董满秀;;交往理论视域中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的新走向——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05期
8 郝英杰;;主体间性原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11期
9 宋军;;浅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黄t,
本文编号:2665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65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