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我国高师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

发布时间:2020-07-12 18:53
【摘要】: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发展教育当然师资要先行。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我国高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导向。教师专业化的目的是提升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地位,这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努力,但最全面、最系统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还是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高师教育。当前我国高师教育的思想观念、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都明显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甚至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高师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质量还不能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新型师资的需要,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且“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高师院校只有加强和依靠其教育科研,才能丰富、完善、发展高师教育理论,才能提高高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全面改善高师的师资培养质量(特别是培养研究型师资),才能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把握高师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我国高师教育科研的主要缺陷及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约,并探讨了我国高师教育科研的改进对策及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本文围绕高师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的关系展开,从理性定位上入手,于现状剖析处立足,在未来发展中升华。除序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两者内在联系的角度对高师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的相关概念作出了基本界定,明确了高师教育科研的历史使命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高师教育科研的依赖:专业离不开科学,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教师专业离不开教育科学的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科学、教师培养和教师素质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而完善教育科学体系、发展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培养质量、发展教师专业素质都离不开高师教育科研。 第二部分,首先引用从高师教育科研现状的问卷调查和高师学报发表教育科研论文情况的抽样统计中获取的大量数据和相关文字资料,剖析了我国高师教育科研存在的一些主要缺陷,然后进一步阐明了我国高师教育科研的缺陷对教师专业化的消极影响。本文认为我国高师教育科研主要存在研究主体缺失(显性缺失与隐性缺失)、研究客体错位(脱离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实践)、研究目的偏差 WP=5 (学术性目的与实践性目的顾此失彼、个人功利目的严重)、研究过程失范(课题选择、时间安排、方法选用等随意性大)、研究成果荒废(理论成果重复低水准、应用成果乏力低效)等缺陷,而高师教育科研的这种尴尬现状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制约教育科学的改造和发展,使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理论基础薄弱;制约高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师培养专业化的保障系统乏力;制约未来教师的科研素质提高,使教师素质专业化的实践过程受阻。 第三部分,首先针对我国高师教育科研的主要缺陷,在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然后展望了我国高师教育科研在改进后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积极促进。本文提出通过完善高师教育科研管理(涉及思想观念、机构队伍、计划制度、课题成果管理等)、强化高师教改实践研究(加强高师教改的立项研究与常规研究、在师资培养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拓展与中小学合作研究(构建高师-中小学联合、平等合作、彼此促进)等举措来改进我国高师教育科研,从而实现高师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化的有力促进:完善教育学科体系、发展教育专业理论,为教师专业化夯实理论基础;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专业化师资的养成提供有力保障;改善教师教学实践、塑造教师专业形象,为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扫除障碍、铺平道路。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6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瑜;;浅议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专业化[J];新农村;2011年06期

2 苏华洁;覃丽萍;;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主题式微格教研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11年23期

3 吴璨;陈星;;赣南采茶戏纳入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1期

4 邓菲;胡兴昌;;高师理科实验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3期

5 张拴云;;《学记》对教师专业化的现代启示[J];教师;2011年20期

6 杨剑;邹文蓉;;浅谈教师职业专业化[J];中国市场;2011年32期

7 贺一革;;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17期

8 李晶;;复合教学模式视域下艺术教师角色定位探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徐香琴;;社会角色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8期

10 周红;;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知识建构的特点及策略[J];教育探索;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旭东;崔瑞海;孔令伟;宁凯;;教师专业化视阈下的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研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2 连茂廷;房元霞;;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雪萍;周李莉;;对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崔运武;郑登云;;论清末民初的高等师范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蒋菊;;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历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周红安;郑颖;;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张传燧;蒋菲;;《学记》的教师思想与教师专业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唐海岚;;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9 张恒忠;;教师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范振江;;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师范大学转型与高师教育走向[N];光明日报;2001年

2 记者 柯杨;农村教师专业化亟待实行[N];河南日报;2009年

3 安徽省霍山县明德学校 何升琼;教师专业化的实践困境与超越[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张颖 高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优先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调兵山市第一小学 任丽娟 郭华伟;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发展途径[N];铁岭日报;2010年

6 崔晓晖;新世纪高师教育方案[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记者 牟方祥;“教师专业化”渐行渐近[N];重庆日报;2003年

8 实习生肖承云本报记者王春;教师专业化,一个全新的话题[N];科技日报;2002年

9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吴永军;教师专业化研究 可成教育生产力者几何[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刘微;教师专业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瀛;高校教师专业化成熟度测评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郑秀英;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曾广林;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及其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祯玉;突围与自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年红;我国高师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苍金户;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3 房敏;教师教育中师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理性分析与对策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艳;教师风格形成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时间;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运行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吴俊芳;教师专业化:教育者的实践理性回归[D];山西大学;2008年

7 武美凤;反思性教学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齐丹丹;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亚瑜;中小学教师教学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文;课堂观察——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2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52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0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