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
发布时间:2020-08-09 15:45
【摘要】: 德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领下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和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与习惯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德育过程中自我教育的基本原理。首先,概述了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的引导与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的统一;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是其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而不是教育者灌输和模塑的结果。其次,从自我教育的界定、历史传统、基本特征等诸方面阐述了自我教育的基本含义,指出德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要求和自我发展需要,在教育者引导下或在外在环境作用下,通过主客体的分化,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经过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实现等过程,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外化"。最后,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人的需要理论、内外因辨证关系理论以及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和个体认知发展理论等,分别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德育过程中自我教育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德育过程中自我教育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当前高校德育要重视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其次,从社会环境、高校发展现状和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三个层次论述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中,社会发展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网络技术的开放性和开放社会的选择性,高校发展现状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实行学分制,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要是指大学生既趋于成熟又很不稳定、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笔者认为,上述这些因素既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出客观要求又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提出并论证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二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三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型人格。 第三部分是研究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如何实施自我教育,即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机制。首先,提出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其次,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教育心理过程的分析,阐述了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斗争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源泉,并从自我教育动力激发、自我教育动力引导、自我教育动力保持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再次,结合当前高校德育实际,提出并论证了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发展辨证思维能力,二是增强自我激励能力,三是培养道德践行能力,四是提高自我修养能力。最后,从校园物质环境、校园制度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创设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校园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1
本文编号:2787324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莉;黄佳慧;;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及其实现途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楠;中职生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晓晓;高校学生会的德育功能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3 宋玲;朋辈教育在我国高校德育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高苗苗;体育院校本科生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0年
5 韩春红;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及其实现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徐伟;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周圣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87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8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