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0-08-18 09:11
【摘要】:现代的大学生活在某些方面被功利化了,大学生失去了由精神代表的生命特征。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因袭着社会本位的传统,缺乏对生命个体的精神关怀。而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又进一步将道德教育置于边缘化地位。无力的规范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加大了大学生的实利化倾向。 生命的最高生存意义不在于物质利益的获得,人的生活是由物质层向精神层跃进的。本文从构建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高度,反思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为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提供全新的视角。即从道德主体的幸福出发,设计了人性化的树型精神家园。期望借此塑造完美的道德主体,引导大学生过上一种德性生活。而若要实现精神家园与道德教育的对接,必须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开展生命教育、公民教育、信仰教育,同时借鉴国外先进德育模式并将其中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641
本文编号:2796024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641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华桦;上海大学生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及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6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9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