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试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

发布时间:2020-08-18 16:04
【摘要】:在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努力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高师院校作为教师培养主渠道的地位受到挑战,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未来师资培养质量问题面临诸多质疑。事实上,众多高师院校都意识到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亦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师教育。然而,反观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有很多改革的理念和明智之举可供我们总结提高,也有很多的偏颇和盲目之处急需我们引以为戒,我们应该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改革探根求源,寻求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创新;在对中西方教师教育改革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在对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结合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努力探寻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策略与管理举措。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研究的本质与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权变地处理“学术性”与“师范性”二者的关系,这是影响高师院校师范教育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本质所在。在追根溯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高师院校的“学术性”与“师范性”,进而谋求解决二者冲突与调和问题的实现路径,这是全文的立论点和亮点所在。培养目标与规格质量的定位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起始问题,也是最终的归宿。着力梳理与探讨培养目标问题是各类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战略性问题。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质量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适应时代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为谁培养师资”和“培养什么样规格质量与素质结构的师资”。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必须正视“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现实冲突,必须依据高师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状况,明晰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围绕这一主题,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应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策略,谋求突破与发展、创新与飞跃,注重前瞻性和方向性。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教师教育学士学位”的独立设置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两个不同的战略侧重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要注重“两极建设”:一极是高师院校内部在学制、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努力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赢,使得未来师资符合社会和基础教育的需求;另一极是强调高师院校外部创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打造优质的教育实践基地,谋求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互惠互利,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着手“一体化”的设计是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59.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万茗;王思怀;;基于新课改的高师学生“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5期

2 徐维忠;;改革开放30年来教师教育政策法规浅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能建;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红;我国中小学教师准入资格认证体制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小波;科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月花;高师物理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科研素质现状与提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4 雷军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星喜;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师教育模式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贾晋锋;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蒋丽丽;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教师职前学校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程浩;高校师范生实践性培养模式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建华;从封闭走向开放[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景涛;和谐社会视阈下高师道德教育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796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96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5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