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18:48
【摘要】: 论文以“范式”理论作为切入点,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缺陷与弊端,从范式转换的角度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问题。教育范式转换表明新教育范式发展过程中对旧教育范式的对立、依存或超越关系。用范式转换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更能展示不同教育范式的背景、主题、理论视域及其转换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重构。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发生在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之间,其实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上”、“唯书”向“以人为本”的转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封闭性、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文本教育范式。本文认为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存在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外在化、低效性的根本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向以开放性、主体性、情感性、生活化为特征的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论文通过深入分析文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寻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最基本出发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理路,为深入推进人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和有效的实践指导。 论文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并举的方法,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路径,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问题贯穿论文始终。论文包括前言和正文两部分。正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界定了“范式”及范式转换的涵义,并对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概念和特征分别进行了概括。第二部分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基础,包括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学科基础三个方面。第三部分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动因,从高校自身人本精神的缺失、外部动因和内在动力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取向,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由工具化转换为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由规范性转换为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消极适应转换为超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统一单样转换为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态由单向灌输转换为平等对话。第五部分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理路,即确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烨;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矛盾[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2 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年01期

3 高天明,彭玉生;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透视与反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9期

5 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7期

6 张瑜;李朗;;消除话语差异: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2期

7 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2期

8 孙启贵;库恩“范式”的文化涵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刘韵清,董正宇;从“文化反哺”现象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素质的提高[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10 孙宝云;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J];高教探索;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颜隆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朱林;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当代价值[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 李栋宣;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龙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毛天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赵宗孝;回归生活:教育范式的历史转换[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江凤艳;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段慧兰;论德育话语及其更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98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98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e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