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烨;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矛盾[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2 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年01期
3 高天明,彭玉生;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透视与反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9期
5 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7期
6 张瑜;李朗;;消除话语差异: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2期
7 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2期
8 孙启贵;库恩“范式”的文化涵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刘韵清,董正宇;从“文化反哺”现象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素质的提高[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10 孙宝云;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J];高教探索;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颜隆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朱林;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当代价值[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 李栋宣;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龙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毛天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赵宗孝;回归生活:教育范式的历史转换[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江凤艳;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段慧兰;论德育话语及其更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98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98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