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0-11-13 22:19
当今中国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技术革命、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成长的,其思想道德状况引起了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可否认,其思想道德状况的确是存在问题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高校道德教育来说,是因为它忘记了或者没有抓住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这一中心任务。我国德育理论界已经对此予以了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将进一步探究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问题,目的旨在确定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振兴中华民族。 道德选择能力是道德能力的一个方面,是一种指向实践的实践性能力,它是人们依据自己所确立的道德标准、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来作出选择的能力。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前提在于确定其道德选择能力发展到了何种水平,这就要求对其道德选择能力进行衡量。在衡量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时,不仅要衡量它的高低,而且要衡量其性质。这种衡量只能通过道德选择才能确定,其意图在于有针对性地调整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策略。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是其道德素质的主要方面,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是提高其道德素质的根本渠道和突破口。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要起到提高中华民族道德素质、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就应该摆脱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主知主义”的影响,并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为主要取向。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不会满足于对道德知识的“知晓”,才会主动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明辨其行为的善恶性质,承担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高校道德教育之所以要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为首要取向,是由当今社会的迅速变化、道德观念的多样性、个人活动的自主性、道德的实践本性和走出高校德育效力欠佳的困境的要求所决定的。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要从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进行考虑,并要从树立坚定而又正确的道德信念、健全的道德知识、明确的道德标准和良好的道德意志入手。要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首要的是树立应有的高校道德教育理念,构建有效的高校道德教育方法体系,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高校道德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本质、价值及活动的基本观念,它关系到高校道德教育的质量。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道德教育应该树立人本理念、个性化理念、生活化理念和责任理念。只有树立了新的德育理念,并遵循了这些理念各自所内含着的不同要求,高校道德教育才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有效的高校道德教育方法。要构建高校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除考虑每种道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之外,首先应当重点考虑的是其构建的原则与主要方法。其原则有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积极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结合的原则、个体发展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的原则。与这三项原则相适应的主要道德教育方法是说理疏导法、民主讨论法和活动体验法。说理疏导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以道德教育内容为中心的主要方法;民主讨论法是一种以教师和大学生都为主体,强调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之间互动的主要方法;活动体验法是一种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道德实践为中心的主要方法。这些主要方法的目的旨在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而要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其可行的途径就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主要取向
2.1 道德选择能力概述
2.1.1 道德选择能力的涵义
2.1.2 道德选择能力的衡量
2.1.3 道德选择能力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的主要标志
2.2 提高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是高校德育的突出任务
2.2.1 当今社会的迅速变化要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2.2.2 道德观念的多样性要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2.2.3 个人活动的自主性要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2.2.4 道德的实践本性要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2.2.5 走出高校德育效力欠佳的困境要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3.1 健全的道德知识是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基础
3.1.1 道德知识的涵义和类型
3.1.2 健全的道德知识对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作用
3.2 明确的道德标准是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关键
3.2.1 道德标准的涵义和类型
3.2.2 明确的道德标准对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意义
3.3 良好的道德意志是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保障
3.3.1 道德意志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3.3.2 良好的道德意志对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影响
3.4 坚定的道德信念是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归宿
3.4.1 道德信念的涵义和类型
3.4.2 坚定的道德信念对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价值
第四章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
4.1 树立应有的高校德育理念
4.1.1 人本理念
4.1.2 个性化理念
4.1.3 生活化理念
4.1.4 责任理念
4.2 构建有效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
4.2.1 构建高校德育方法的原则
4.2.2 高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2720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主要取向
2.1 道德选择能力概述
2.1.1 道德选择能力的涵义
2.1.2 道德选择能力的衡量
2.1.3 道德选择能力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的主要标志
2.2 提高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是高校德育的突出任务
2.2.1 当今社会的迅速变化要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2.2.2 道德观念的多样性要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2.2.3 个人活动的自主性要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2.2.4 道德的实践本性要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2.2.5 走出高校德育效力欠佳的困境要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3.1 健全的道德知识是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基础
3.1.1 道德知识的涵义和类型
3.1.2 健全的道德知识对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作用
3.2 明确的道德标准是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关键
3.2.1 道德标准的涵义和类型
3.2.2 明确的道德标准对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意义
3.3 良好的道德意志是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保障
3.3.1 道德意志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3.3.2 良好的道德意志对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影响
3.4 坚定的道德信念是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归宿
3.4.1 道德信念的涵义和类型
3.4.2 坚定的道德信念对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价值
第四章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
4.1 树立应有的高校德育理念
4.1.1 人本理念
4.1.2 个性化理念
4.1.3 生活化理念
4.1.4 责任理念
4.2 构建有效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
4.2.1 构建高校德育方法的原则
4.2.2 高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剑冰;;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唐虹;当代大学生道德困惑致因及破解[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2 贝京京;黑龙江省属高校学生道德选择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张弛;大学生道德选择的矛盾与困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徐丽燕;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文剑;开发高校互联网络道德教育资源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胡海霞;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探微[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单军娜;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2年
8 李侑峰;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882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8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