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科层制与生活世界的冲突
发布时间:2020-12-07 06:53
学生作为学校工作的主体,始终都是一个充满研究价值的对象。尤其是在高校中,由于学生的规模大、思维活跃,与社会接触频繁等特点,导致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始终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国内关于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文章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在宏观层面进行理论探讨,并没有针对一个实际的对象进行研究。本文正是以作者在某高校历时四年的实际工作感受和记录为蓝本,详尽、系统地探讨了该所大学学生工作的体系和过程,以及作为学生工作的两大主体——管理层和学生之间冲突产生的过程以及原因。另外,为了量化说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还对该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进一步反映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问题。管理层科层制的官僚作风已经渗透到管理层与学生构建的生活世界。由于管理层和学生都受到了社会上不同程度的“系统殖民”,在这本该保持以理解为核心的生活世界中,却充斥着对抗而不是对话,猜疑而不是沟通。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在理论上可以归结为科层制理论中对人性的漠视和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最后,本文从结构、制度和交往方式上提出了改变这种现状的看法。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回顾
1.1 问题来源
1.2 文献综述以及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科层制
2.1.1 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2.1.2 关于科层制的其它理论
2.2 生活世界中交往的合理性
2.2.1 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描述
2.2.2 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2.3 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救赎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G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层结构
3.1 自然情况
3.1.1 学校自然情况
3.1.2 学生管理工作自然情况
3.2 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体系
3.2.1 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
3.2.2 学生工作的体系
3.3 G大学学生工作实录
3.3.1 基本工作介绍
3.3.2 G大学某学院学生工作实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合理性因素分析
4.1 存在问题的表现
4.1.1 在思想上的表现
4.1.2 在学习上的表现
4.1.3 在生活上的表现
4.2 原因分析
4.2.1 自身因素
4.2.2 外部环境因素
4.2.3 系统对校园文化的殖民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理层与学生的冲突产生过程以及学生工作理想模式的展望
5.1 管理层与学生层之间冲突产生的过程
5.2 管理层与学生层之间冲突的分析
5.2.1 管理制度的分析
5.2.2 管理程与学生层之间沟通的分析
5.3 对学生工作发展模式的期望
5.4 本章小结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层制与高校的管理体制[J]. 张晓梅. 发展研究. 2007(01)
[2]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 汪奇兵.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3]论高校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 秦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06)
[4]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与合理化[J]. 徐武生. 学习月刊. 2006(22)
[5]回归生活世界——高校德育之根基所在[J]. 于华颖. 文教资料. 2006(32)
[6]重构大学新生的“生活世界”[J]. 黄琴,潘朝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7]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思想来源[J]. 徐武生. 学习月刊. 2006(18)
[8]从“权力”到“文化”:双重视野下的科层制——阅读克罗齐埃《科层现象》札记[J]. 杨甜甜. 社会学研究. 2006(05)
[9]学校师生“德育共生机制”的建构——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视野[J]. 张宗海. 当代教育科学. 2006(18)
[10]我国近五年来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综述[J]. 徐涛. 现代教育科学. 2006(08)
博士论文
[1]科层制及其官僚化过程研究[D]. 李德全.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研究[D]. 罗迅.贵州大学 2006
[2]现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 谢锦霞.华南师范大学 2004
[3]从“生活世界”看哈贝马斯大众文化思想[D]. 王正祥.苏州大学 2004
[4]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D]. 杜军.西南师范大学 2004
[5]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评述[D]. 张向阳.苏州大学 2004
[6]哈贝马斯面向生活世界的交往理论[D]. 曾海军.湘潭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02840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回顾
1.1 问题来源
1.2 文献综述以及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科层制
2.1.1 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2.1.2 关于科层制的其它理论
2.2 生活世界中交往的合理性
2.2.1 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描述
2.2.2 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2.3 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救赎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G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层结构
3.1 自然情况
3.1.1 学校自然情况
3.1.2 学生管理工作自然情况
3.2 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体系
3.2.1 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
3.2.2 学生工作的体系
3.3 G大学学生工作实录
3.3.1 基本工作介绍
3.3.2 G大学某学院学生工作实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合理性因素分析
4.1 存在问题的表现
4.1.1 在思想上的表现
4.1.2 在学习上的表现
4.1.3 在生活上的表现
4.2 原因分析
4.2.1 自身因素
4.2.2 外部环境因素
4.2.3 系统对校园文化的殖民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理层与学生的冲突产生过程以及学生工作理想模式的展望
5.1 管理层与学生层之间冲突产生的过程
5.2 管理层与学生层之间冲突的分析
5.2.1 管理制度的分析
5.2.2 管理程与学生层之间沟通的分析
5.3 对学生工作发展模式的期望
5.4 本章小结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层制与高校的管理体制[J]. 张晓梅. 发展研究. 2007(01)
[2]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 汪奇兵.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3]论高校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 秦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06)
[4]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与合理化[J]. 徐武生. 学习月刊. 2006(22)
[5]回归生活世界——高校德育之根基所在[J]. 于华颖. 文教资料. 2006(32)
[6]重构大学新生的“生活世界”[J]. 黄琴,潘朝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7]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思想来源[J]. 徐武生. 学习月刊. 2006(18)
[8]从“权力”到“文化”:双重视野下的科层制——阅读克罗齐埃《科层现象》札记[J]. 杨甜甜. 社会学研究. 2006(05)
[9]学校师生“德育共生机制”的建构——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视野[J]. 张宗海. 当代教育科学. 2006(18)
[10]我国近五年来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综述[J]. 徐涛. 现代教育科学. 2006(08)
博士论文
[1]科层制及其官僚化过程研究[D]. 李德全.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研究[D]. 罗迅.贵州大学 2006
[2]现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 谢锦霞.华南师范大学 2004
[3]从“生活世界”看哈贝马斯大众文化思想[D]. 王正祥.苏州大学 2004
[4]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D]. 杜军.西南师范大学 2004
[5]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评述[D]. 张向阳.苏州大学 2004
[6]哈贝马斯面向生活世界的交往理论[D]. 曾海军.湘潭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02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90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