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中国画课程设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1 12:59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与主要表现形式,高等师范教育是传承和普及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高师中国画课程的价值体现为传承中国画文化精髓,培养“文之艺”的中国画文化人与文化人的中国画,普及全民族高尚的审美理想。然而,在一百年来的高师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重要性在日益消解。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高师中国画课程成为“技术性”学科?为何始终缺少探讨高师中国画课程的文化本性,以及它对于塑造完美人格的价值?在美术学科实利性目标的追求下,中国画课程一度成为西方实用技术课程的附庸,一直游离于高师美术课程体系的边缘,前景堪忧。本论文通过历史回溯,比较与分析国内三所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课程设置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经验,找到问题的存在: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偏离了师资培养的轨道,是中国画教学出现困境的重要原因;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重技轻理,是高师中国画课程设置的具体表现;课程结构的线性逻辑呈现茧化的趋势,是中国画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高师中国画课程价值认识不足,是阻碍中国画课程发展的根源。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高师中国画课程应将师范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作为终极目标、将学科经典性知识技能...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课题的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关于高师中国画课程
(三)、研究内容设计
(四)、研究方法
一 散落的明珠—高师中国画课程的价值
(一) “经典”传承的历史使命
(二) “文之艺”的绘画观
(三)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二 历史的影子—高师中国画课程的回顾
(一) 高师美术课程的确立
(二) 高师中国画课程的发展
1、两江师范学堂的中国画课程
2、民国时期高师美术课程状况
3、新中国高师中国画课程发展
三 在仿徨中前行—高师中国画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 高师中国画课程的实然状态
1、大陆高师院校中国画课程比较
2、港台地区高师院校中国画课程分析
3、小结
(二) 课程实践走向中异化的归因
1、培养目标的偏离
2、课程内容重技轻理
3、线性的课程结构
4、历史与社会的影响
四 寻求超越之路—高师中国画课程的生态性建构
(一) 当代美术课程发展趋势
1、生态性课程观
2、相关范例研究
(二) 高师中国画课程的生态性建构
1、课程的目标确立
2、目标体系下的课程内容选择
3、以课题为核心的内容整合
4、建构开放的课程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选科课程表
附录二:各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课程计划
附录三:高师中国画课程设置问卷
致谢
研究生在学期间个人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西兰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J]. 胡知凡. 中国美术教育. 2002(03)
[2]“文之艺”与“画之术”——兼谈文化的“全球化”[J]. 河清. 美术观察. 2002(04)
[3]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 杨晓宏.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4]台湾小学美术教师培养方式给我们的启示[J]. 胡知凡. 中国美术教育. 2000(01)
[5]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开发与思考[J]. 恽昭世,王洁. 课程.教材.教法. 1999(04)
博士论文
[1]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D]. 崔卫.南京师范大学 2005
[2]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 邬烈炎.南京艺术学院 2001
硕士论文
[1]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 李英梅.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29868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课题的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关于高师中国画课程
(三)、研究内容设计
(四)、研究方法
一 散落的明珠—高师中国画课程的价值
(一) “经典”传承的历史使命
(二) “文之艺”的绘画观
(三)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二 历史的影子—高师中国画课程的回顾
(一) 高师美术课程的确立
(二) 高师中国画课程的发展
1、两江师范学堂的中国画课程
2、民国时期高师美术课程状况
3、新中国高师中国画课程发展
三 在仿徨中前行—高师中国画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 高师中国画课程的实然状态
1、大陆高师院校中国画课程比较
2、港台地区高师院校中国画课程分析
3、小结
(二) 课程实践走向中异化的归因
1、培养目标的偏离
2、课程内容重技轻理
3、线性的课程结构
4、历史与社会的影响
四 寻求超越之路—高师中国画课程的生态性建构
(一) 当代美术课程发展趋势
1、生态性课程观
2、相关范例研究
(二) 高师中国画课程的生态性建构
1、课程的目标确立
2、目标体系下的课程内容选择
3、以课题为核心的内容整合
4、建构开放的课程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选科课程表
附录二:各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课程计划
附录三:高师中国画课程设置问卷
致谢
研究生在学期间个人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西兰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J]. 胡知凡. 中国美术教育. 2002(03)
[2]“文之艺”与“画之术”——兼谈文化的“全球化”[J]. 河清. 美术观察. 2002(04)
[3]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 杨晓宏.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4]台湾小学美术教师培养方式给我们的启示[J]. 胡知凡. 中国美术教育. 2000(01)
[5]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开发与思考[J]. 恽昭世,王洁. 课程.教材.教法. 1999(04)
博士论文
[1]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D]. 崔卫.南京师范大学 2005
[2]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 邬烈炎.南京艺术学院 2001
硕士论文
[1]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 李英梅.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29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929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