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建议
发布时间:2021-05-14 11:30
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性日趋显著。课程设置作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备受关注。本文分五个部分对美国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工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等基本概念。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对两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培养目标、典型课程设置等概况进行了综述,并指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体现为:着重强调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性、着重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不协调、工程实践类课程的质量难以有效保障;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体现为:十分重视公共基础课程、注重专业课程的跨学科设置、实践类课程设置非常有特色。第四部分着重指出: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更侧重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则较为强调专业理论性,对于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课程设置原则方面,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侧重于个性和共性兼顾,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则更突出整体统一性;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结构较多采用“核心课程+主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核心课程型”模式,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模式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具...
【文章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阐述
第一节 工程与高等工程教育
第二节 课程
第二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概况
第一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状况
第二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
第三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典型课程设置
第三章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概况
第一节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
第三节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典型课程设置
第四章 中美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第一节 课程设置目标的比较
第二节 课程设置原则的比较
第三节 课程设置结构的比较
第四节 课程设置内容的比较
第五章 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建议
第一节 高等工程教育应科学定位,突出工程特色
第二节 高等工程教育应重视营造工程“大环境”氛围
第三节 构建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J]. 陈乐,王沛民.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05)
[2]精英工程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 刘少雪,吴燕,刘念才.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05)
[3]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探讨[J]. 叶慧芳,金佩华. 高等农业教育. 2006(08)
[4]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偏失与改革探析[J]. 宁顺兰.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4)
[5]企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参与、支持体系的构建[J]. 罗承选,蔡世华. 煤炭高等教育. 2006(04)
[6]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 刘吉臻.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04)
[7]高等工程教育层次和培养目标的思考[J]. 吴伟伟. 理工高教研究. 2006(03)
[8]论本科生参与横向科研项目意义与实现策略[J]. 黄光球,刘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9]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及其启示[J]. 刘存利,董皓,高新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10]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组织与实施[J]. 谢方毅.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02)
本文编号:3185559
【文章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阐述
第一节 工程与高等工程教育
第二节 课程
第二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概况
第一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状况
第二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
第三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典型课程设置
第三章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概况
第一节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
第三节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典型课程设置
第四章 中美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第一节 课程设置目标的比较
第二节 课程设置原则的比较
第三节 课程设置结构的比较
第四节 课程设置内容的比较
第五章 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建议
第一节 高等工程教育应科学定位,突出工程特色
第二节 高等工程教育应重视营造工程“大环境”氛围
第三节 构建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J]. 陈乐,王沛民.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05)
[2]精英工程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 刘少雪,吴燕,刘念才.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05)
[3]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探讨[J]. 叶慧芳,金佩华. 高等农业教育. 2006(08)
[4]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偏失与改革探析[J]. 宁顺兰.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4)
[5]企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参与、支持体系的构建[J]. 罗承选,蔡世华. 煤炭高等教育. 2006(04)
[6]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 刘吉臻.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04)
[7]高等工程教育层次和培养目标的思考[J]. 吴伟伟. 理工高教研究. 2006(03)
[8]论本科生参与横向科研项目意义与实现策略[J]. 黄光球,刘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9]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及其启示[J]. 刘存利,董皓,高新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10]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组织与实施[J]. 谢方毅.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02)
本文编号:3185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185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