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9 23:00
  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科技、经济等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培养各种各类人才的场所,受到了各国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高等教育的规模,学生和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但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合格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都离不开高校教师,高校教师正是高等学校最大的资本和资源,人才培养、知识传递、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无一不是由他们来完成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地位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功能已有原来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扩充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四大职能。大学这些功能的实现离不开高校教师,高校教师如何在新时期更好的实现这些功能,这实质上已经变成高校教师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有效胜任新任务的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是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而本研究就是针对这种状况,来探索新的适合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式。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在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现状,并指出了这些模式存...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导论
    一、文献综述
        (一) 国外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概述
        (二) 国内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概述
        (三) 国内外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不足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和研究思路、方法
    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分析
        (一) 相关概念的辨析
        (二)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界定
第二部分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简述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简述
    二、我国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基础
        (一) 资格证书
        (二) 职业声望
        (三) 教师组织
        (四) 物质待遇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基础
        (一) 临床实习
        (二) 知识整合
    三、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个人基础
        (一) 教学反思
        (二) 终身学习
第四部分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进修-训练一体化模式
    一、培训-进修-训练一体化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发生认识论基础
        (二) 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培训-进修-训练一体化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 青年教师岗前培训
        (二) 短期进修
        (三) 以项目、课题为本的训练
    三、培训-进修-训练一体化模式的实现
    四、培训-进修-训练一体化模式的可操作性建议
        (一) 严把新的青年教师的入门质量关,重视教师资格证书的发放
        (二) 要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创造良好地教师文化氛围
        (三) 培养青年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反思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访谈问卷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解析[J]. 曲铁华,牛海彬.  现代教育科学. 2007(09)
[2]国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 李碧雄.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 2007(08)
[3]职业角色与职业声望初探[J]. 彭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08)
[4]教学反思的意义、内容、方法与途径[J]. 韩孟华,王春清.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5]浅析高等学校教师的培训[J]. 陈怡.  前沿. 2007(08)
[6]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分子意识[J]. 郭祥超.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7]浅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J]. 张萌.  内蒙古中医药. 2007(05)
[8]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激励机制的权衡分析[J]. 陈学胜.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7(01)
[9]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评述[J]. 李碧雄.  吉林教育. 2007(Z1)
[10]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J]. 肖川,胡乐乐.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1)

硕士论文
[1]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及对策研究[D]. 沈绮云.南昌大学 2007
[2]皮亚杰主客体关系理论及其借鉴意义[D]. 王公晓.郑州大学 2007
[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 徐志勤.扬州大学 2007
[4]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5]HRM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 姜研.东北财经大学 2006
[6]基于成长过程分析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模式构建[D]. 陈治华.兰州大学 2006
[7]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李刚.湖南农业大学 2005
[8]开放式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D]. 徐丽华.东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33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633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4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