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生感戴情绪的道德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8:1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感戴情绪的道德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感戴情绪 道德功能


【摘要】:感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绪,它是指个体在认识到自己是某种恩惠的接受者时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以及能够带着感激之情做出反应的一种普遍化倾向,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绪。 我国现行道德教育的低效性一直饱受诟病,根本原因在于“重认知、轻情感”、“重说教、轻体验”的教育模式。感戴情绪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绪,具有独特的道德功能,是完整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以感戴情绪为视角来探讨大学生感戴情绪的道德功能,不仅是新时期大学道德教育研究的新的生长点,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大学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增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对大学生感戴情绪的道德功能研究进行系统的探讨: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结合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古今中外有关感戴情绪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深入剖析感戴情绪的内涵及与人格、主观幸福感、亲社会性行为的关系,同时也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 第二章是大学生感戴情绪道德功能的理论研究。此部分主要是探讨感戴情绪的道德属性和感戴情绪的道德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进一步地深入分析研究感戴情绪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章是大学生感戴情绪道德功能的实证研究。本部分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大学生感戴情绪的现状和感戴情绪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进行考察,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第四章是探讨大学生感戴情绪的提升路径。本章主要是从社会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方面以及自身教育来提出大学生感戴情绪的提升路径,以期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感戴情绪来推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感戴情绪 道德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44;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二、文献综述10-14
  • (一)感戴的界定10
  • (二)感戴情绪的相关研究10-13
  • (三)大学生感戴情绪的相关研究13-14
  • (四)当前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趋势14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4-15
  • (一)研究思路14-15
  • (二)研究方法15
  • 四、研究意义15-16
  • (一)理论意义15
  • (二)实践意义15-16
  • 第二章 大学生感戴情绪道德功能的理论研究16-20
  • 一、感戴情绪的道德属性16-17
  • (一)感戴情绪以道德认知为基础16
  • (二)归因是感戴情绪的核心内容16-17
  • 二、感戴情绪的道德功能17-20
  • (一)道德的晴雨表功能17-18
  • (二)道德的强化功能18-19
  • (三)道德的动力功能19
  • (四)道德的调控功能19-20
  • 第三章 大学生感戴情绪道德功能的实证研究20-39
  • 一、调查方法21-22
  • (一)被试21
  • (二)调查工具21-22
  • (三)数据处理22
  • 二、大学生感戴情绪的现状调查22-28
  • (一)大学生感戴情绪的总体状况22-23
  • (二)大学生感戴情绪的性别差异23-24
  • (三)大学生感戴情绪的年级差异24-25
  • (四)大学生感戴情绪的城乡差异25-27
  • (五)是否受过资助的大学生感戴情绪差异分析27
  • (六)讨论27-28
  • 三、感戴情绪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28-39
  • (一)感戴情绪对大学生现实利他行为的影响28-29
  • (二)感戴情绪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29-31
  • (三)现实利他行为在感戴情绪影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中的作用31-37
  • (四)讨论37-39
  • 第四章 大学生感戴情绪的提升路径39-46
  • 一、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40-41
  • (一)营造感恩的社会氛围40
  • (二)树立榜样的力量40-41
  • (三)积极强化感戴意识41
  • (四)丰富个体感戴经历41
  • 二、加强学校教育41-43
  • (一)重视感戴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感戴意识42
  • (二)营造感戴氛围,激发大学生的感戴情感42
  • (三)创设感戴情境,磨练大学生的感戴意志42-43
  • (四)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的感戴行为43
  • 三、重视家庭教育43-44
  • 四、提高自身修养44-46
  • 结束语46-47
  • 主要参考文献47-51
  • 附录51-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艳;;感戴研究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彭庆红;樊富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12期

3 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5期

4 董霞;张宁;姜婷娜;;感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8期

5 李艳春;孙鹏;;大学生感戴和社会支持来源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6 王元元;余嘉元;潘月强;;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7 操龙升;;大学生感戴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7期

8 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9 孟小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感戴教育[J];教育评论;2013年01期

10 陆竞文;;大学生感戴教育的研究述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26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626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b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