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特色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06:13

  本文关键词: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特色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 新中国 大学 校训 比较研究


【摘要】:校训是反映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炼的词语或短句,无论小学、中学、大学都可以制定自己的校训,但是由于知识结构及教育目标等各方面的差异,大学校训更为人们所关注。追根溯源,民国时期是大学校训发展的初级阶段,了解大学校训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时期的发展轨迹,通过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特色的横向与纵向比较,进行深一层次的思考,进而针对其比较后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寻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启示,对于大学校训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 首先,通过查阅和梳理相关文献及数据资料分析提炼出校训的概念、进而分析大学校训的特征与功能。校训是指学校确定的对全体师生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的,反映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炼的词语或短句。接下来针对大学校训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大学校训具有表达精炼简洁、凸显学校特色、蕴含内涵丰富、稳定与发展并存等特点。同时大学校训还拥有凝聚与引导、激励与约束、传播与传承等几方面的主要功能。 其次,通过比较研究方法之横向比较法对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进行分析。横向比较法主要是从校训的由来、形式和价值取向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的。从校训的由来角度讲,民国与新中国通过引经据典方式制定校训的大学均为主流,但民国时期《圣经》成为其特别之处,而具有时代特征的校训在新中国表现突出,同时由学科特征而来的校训成为新中国时期的特别之处。从校训的形式角度来讲,民国大学校训语言组成较为多样,新中国大学校训词语及句式结构更加丰富,但新中国大学校训词语重合现象明显。从校训的价值取向角度来讲,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的道德伦理取向均为主流,但民国大学校训体现出独特的西方宗教色彩,而新中国大学校训政治取向比较鲜明,同时新中国认知取向的大学校训内容更加丰富。 再次,通过比较研究方法之纵向比较法对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进行分析。纵向比较法主要研究对象为横跨民国与新中国两个时期的大学的校训,从这些大学校训的发展轨迹来分析大学校训从民国进入新中国以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这些大学校训的发展轨迹将大学校训分为“始终如一”型的大学校训与“跌宕起伏”型的大学校训。具体分析了“始终如一”型的大学校训的历史及校训特色,发现这些大学的校训基本上都属于引经据典类的校训,适切性较强;然后又具体分析了“跌宕起伏”型的大学校训的变化发展历史及变化的缘故,通过分析发现大学校训的变化主要是大学为了追随时代发展,响应时代号召而变,或者是为了体现学校文化积淀,传承学校传统文化而发生了变化。 最后,通过对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比较分析后所进行的思考与针对具体问题的启示探寻。一是大学校训要打破非“经典”不可的传统校训格局,在校训的发展中,很多大学的校训因为“经典”而引发了重合使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大学要做到推陈出新,超越“经典”格局;二是校训发展的新契机——学科特色,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同类院校校训的趋同化,对于这个问题,大学应该具有防范意识;三是克服校训趋同化与时代滞后性,与时代接轨,追求多样化与现代性;四是突破传统校训格式,探寻校训的艺术性。
【关键词】:民国 新中国 大学 校训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9.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22
  • (一) 选题缘由8-10
  • (二) 文献综述10-18
  • (三)理论基础18-19
  •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19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计的创新点19-20
  • (六) 研究的主要方法20-22
  • 一 大学校训概述22-30
  • (一) 校训的概念22-24
  • (二)大学校训的特征24-27
  • (三) 大学校训的功能27-30
  • 二 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特色的横向比较分析30-40
  • (一) 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的由来之比较30-33
  • (二) 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的形式之比较33-36
  • (三) 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之比较36-40
  • 三 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的纵向比较分析40-48
  • (一) “始终如一”型的大学校训40-43
  • (二) “跌宕起伏”型的大学校训43-48
  • 四 民国与新中国大学校训比较后的思考与启示探寻48-56
  • (一) 比较后的思考48
  • (二) 比较后的具体问题分析及启示探寻48-56
  • 结语56-58
  • 附录58-66
  • 参考文献66-70
  • 致谢7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飞;吴汝纶与京师大学堂[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周楠;李永芳;;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周乾;;民国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院系设置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唐勇;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左玉河;;傅斯年的大学理念及大学研究所构想[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6 孙启放;开放教育本科学生学习能力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王青花;;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崛起的动因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姚艳杰;姚静;;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高凤杰;雷国平;杨凤海;杭艳红;宁静;郭欣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5期

10 欧阳跃峰;姚彦琳;;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以《万国公报》为考察的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湛中乐;徐靖;;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秦前红;严晗;;中外学术自由权的宪法保障比较[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3 冯翠玲;;美国高校管理探析及其启示[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段瑶;;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德平;陈仲堂;缪淑贤;;浅谈大学特色发展的几点想法[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6 关仲和;马丁;;浅论现代大学理念中的“和而不同”[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张腾;;西欧中世纪大学教师的角色及启示[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杜成宪;;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吴国娟;;试析蔡元培大学管理理念及其形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白娴棠;;蔡元培“教授治校”何以可能之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俊英;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叶;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付晔;中国高校专利产出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丽雪;东省特别行政区教育研究(1896-193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明伟;职高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闫骄阳;高师院校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张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衡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妍;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关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38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638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a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