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与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16:04

  本文关键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与培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培养


【摘要】: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全球范围看,我国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步入21世纪,这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世界各国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是否能够致胜的首要决定性要素。中华民族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上风,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造发展创新型国家,培育创新型人才。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科学技术能否顺利发展,最终能否领先于世界。而当前我国高校的状况是,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不足与创新能力不强这两个方面。所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怎样做到有效的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已经成为现今社会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得出高校如何有效的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首先从创新、创新能力的概念入手,了解创新的含义、规律以及特点。经过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大学生创新培养这个问题上的发展现状,得出,我国大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记忆牢固,然而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做到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欠缺,继而表明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对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高校实施上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大学生存在着创新意识不足,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根据这一问题,从外在环境因素与学生自身因素这两个大方面来分析我国大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差的原因。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低,一来,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二来,高校的管理方式、校园文化氛围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等也能影响其创新思维的开发。最后,针对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差这一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培养过程中,国家教育部门要不断的推进教育改革;高校也要对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还要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更优越的创新环境;改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同时,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为学生设立促进其发展的奖励机制这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让高校培养出来更能适应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2.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一、绪论10-15
  • (一) 研究目的10-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三)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12-13
  • (四) 研究方法13-14
  • (五) 研究特色14-15
  • 二、创新内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15-21
  • (一) 创新概念的起源与发展15-17
  • (二) 创新的内涵17-18
  • (三) 教育领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18-21
  •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21-28
  • (一) 国外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现状21-22
  • (二) 国内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现状22-23
  • (三)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23-28
  • 四、影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28-39
  • (一) 宏观社会环境因素28-30
  • (二) 微观社会环境因素30-35
  • (三) 大学生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影响35-39
  • 五、加强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39-50
  • (一) 推进教育改革39-43
  • (二) 营造创新环境43-45
  • (三) 改进评价标准45-49
  • (四) 建立奖励机制49-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王扬;孙振佳;郝春景;;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平台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王耀农;;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6期

4 李晋炬;马志峰;吴群之;杜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10期

5 贺晓光;杨禹;王炳森;;创新教育:高等教育的使命[J];学术交流;2006年11期

6 周远清;;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07期

7 陈若松;德育的双向互动主体激活式教学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779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779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5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