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06:02

  本文关键词: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科研团队 研究生 培养模式


【摘要】:将科研团队中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分为3个部分进行分析。阐述导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运用灵活的组织形式和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导师团队的指导能力;介绍团队学习的概念,并着眼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提出团队学习的组织方法;强调团队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出用育人文化来提高团队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作者单位】: 军事交通学院军用车辆系;
【关键词】科研团队 研究生 培养模式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21世纪以来,随着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科研团队正在高等院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科技人力资源组织模式。作为科研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也由传统的单打独斗方式向协同作战方式转变[1]。军队院校承担着为军队培养、输送高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寿庭;刘韩星;张礼卿;王利峰;黄鸿德;袁志香;;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陈国权;;团队学习和学习型团队: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团队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7年05期

3 沈建新;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蒋乾麟;;略论军校研究生导师的使命与责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锋;周宁;马婧;韩小汀;;知识型员工个人元胜任力的测量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吕文娟;和金生;;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美第奇效应——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马二军;;关于构建学术团队与提升科研水平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池颖;;探析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动因[J];才智;2009年31期

5 李雪治;;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必要性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4期

6 汪兴东;杨蓉;;学生学习团队构建及其行为引导实证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1年01期

7 赵于前;李香花;杨艳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刘艳;;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三年成效统计与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9 秦燕娟;杜加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许广;李小娟;;高校知识联盟不同组织形式合作创新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国权;宁南;;团队建设性争论、团队从经验中学习与团队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肖余春;谢小霞;周红丽;;基于MTS理论的体验式团队学习类型的调查研究——以浙江省知识型企业为例[A];浙商崛起与危机应对[C];2010年

3 吴价宝;张帅兵;蒋娇;;组织中团队间学习环境、学习模式与团队间学习绩效关系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4 王文亮;郭丁;肖美丹;吴静;;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要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5 陈国权;宁南;;团队建设性争论、团队从经验中学习与团队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2 张志杰;魅力型领导对团队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易文明;基于多智能体的企业协作行为建模与仿真[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许广;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与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马卫华;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团队核心能力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赵炳坤;经济学视角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查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章娟;卒中急救的科学计量分析与时间延迟的调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耀刚;高等学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美玲;组织支持感及组织承诺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兰云贵;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小霞;学习风格和团队体验式学习水平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程洁;创建学习型科室的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姜小暖;团队沟通在团队集体效能感与团队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柴莹;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施娟;高星级酒店组织学习对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忠;西藏地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臧静静;团队领导特征、团队学习能力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李金蹊;团队外部社会资本对团队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2 陆佳芳,时勘;影响团队学习的人际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04年03期

3 陈国权,李赞斌;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主体”类型与案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4 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特征与案例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5 陈国权,郑红平;组织学习影响因素、学习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6 刘贵华;一流大学科研条件的保障措施[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7 韩亮;;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其设计方法初探——基于三篇全国“百篇优博”论文的实证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李德顺;宽容的价值[J];开放时代;1996年01期

9 欧光军,胡树华;构建面向产品开发的团队集成创新体系[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2期

10 肖广岭;大学科研的运行机制及大学在我国科技体系中的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研究生培养模式刍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年02期

2 赵丽,韩延明;论大学理念的嬗变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拓展[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瞿海东;创新能力与研究生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4 刘鸿;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江苏高教;2002年06期

5 何杰,朱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3年03期

6 刘鸿;论大学的分层与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现[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4期

7 张骏;创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促西部大开发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01期

8 刘鸿;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殷凌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4年04期

10 孙艳;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及其实现[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陈俊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李小昱;王为;;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启示[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关凤荣;赵静波;;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5 孙智慧;;财经类院校硕士生培养的改革与探索[A];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2010领导人才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党政与国企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选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王欢;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N];光明日报;2008年

2 王雪平;军事指挥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应改变[N];解放军报;2007年

3 李荣国邋陈晓春;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该调整了[N];新华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严鸿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魅力何在[N];新华日报;2001年

5 记者 朱振岳邋通讯员 周炜;浙江大学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通讯员 王磊 记者 余传诗;上海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6年

7 记者 罗霞;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云南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沈祖芸 计琳;“联合基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本报通讯员 龙永筑  本报记者 吴春燕;“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获“三赢”[N];光明日报;2003年

10 记者 刘昊;奖助学金制取代公费自费之分[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张茹;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瞿海东;基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陶春莉;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兰州大学;2006年

6 白玫;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祺;建构主义视角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10 肖国芳;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21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921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f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