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与非隔代家庭沟通方式对儿童消费影响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01:05
本文关键词:隔代与非隔代家庭沟通方式对儿童消费影响差异研究
【摘要】: 在当今中国,隔代抚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通常当父母亲无法亲自照顾子女时,便会交由外/祖父母帮忙照料。由于祖辈和父辈在社会环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教养方式的差异,从而对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关研究证实,作为儿童消费者社会化的相关能力,家庭沟通方式对儿童消费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隔代抚养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家庭沟通方式,从而对儿童消费能力形成影响。 本文尝试在中国背景下验证家庭沟通方式对儿童消费能力的影响,并探讨隔代与非隔代家庭沟通方式、儿童消费能力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以7到13岁的儿童及其抚养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在笔者家乡两所小学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264份。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和探索性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验证和探讨了家庭沟通方式、儿童消费影响力的几个维度;(2)观念导向、儿童年龄对儿童消费影响力、儿童消费独立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社会导向对儿童消费独立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3)隔代非隔代家庭在观念导向、儿童消费独立性、对电视的控制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男性家长对电视的控制程度比女性家长显著偏低;儿童对日常消费品、耐用品、涉及意识形态用品的影响存在差异,但程度都非常高。 研究结果在中国背景下基本验证了家庭沟通对儿童消费能力的影响,也发现了隔代非隔代家庭在家庭沟通、儿童消费能力方面的一些差异。但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隔代抚养 家庭沟通方式 儿童消费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3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11
- 1.3 研究内容和流程11-13
- 第2章 文献综述13-26
- 2.1 隔代抚养13-16
- 2.1.1 隔代抚养的内涵及比率13-14
- 2.1.2 隔代抚养的成因14
- 2.1.3 隔代抚养的影响14-16
- 2.2 家庭沟通16-23
- 2.2.1 消费者社会化16-17
- 2.2.2 家庭沟通方式17-19
- 2.2.3 家庭沟通方式与消费者社会化相关研究19-23
- 2.2.4 隔代抚养对家庭沟通方式的影响23
- 2.3 儿童消费23-26
- 2.3.1 儿童消费能力与行为23-25
- 2.3.2 儿童消费的影响因素25
- 2.3.3 儿童消费能力的衡量25-26
- 第3章 研究模型26-32
- 3.1 模型架构26-28
- 3.1.1 社会导向与观念导向家庭沟通方式26-27
- 3.1.2 隔代抚养27
- 3.1.3 儿童27
- 3.1.4 儿童消费影响力27
- 3.1.5 儿童消费独立性27
- 3.1.6 儿童收入27-28
- 3.2 实证研究假设28-30
- 3.2.1 家庭沟通方式与儿童消费能力的关系28
- 3.2.2 儿童年龄与儿童消费能力的关系28-29
- 3.2.3 家庭沟通方式与共同观看、共同购买的关系29
- 3.2.4 家庭沟通方式与对电视观看的控制间的关系29-30
- 3.2.5 隔代与非隔代家庭沟通、儿童消费能力的差异30
- 3.3 探索性研究30-32
- 3.3.1 隔代与非隔代共同观看、共同购买、对电视的控制的差异31
- 3.3.2 不同群体间的差异研究31
- 3.3.4 变量细分维度的差异31-32
- 第4章 研究方法32-39
- 4.1 研究对象与抽样设计32
- 4.2 研究工具32-38
- 4.2.1 研究变量的测量条款32-36
- 4.2.2 问卷预测、再测与修改36-38
- 4.3 数据分析方法38-39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39-59
- 5.1 问卷回收与样本特征39-40
- 5.2 研究变量的结构分析40-44
- 5.2.1 家庭沟通方式的结构分析40-41
- 5.2.2 儿童消费影响力的结构分析41-42
- 5.2.3 儿童消费独立性的结构分析42-43
- 5.2.4 共同观看的结构分析43
- 5.2.5 对电视观看的控制的结构分析43-44
- 5.3 实证研究假设检验44-50
- 5.3.1 儿童消费能力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44-45
- 5.3.2 家庭沟通方式、儿童年龄与儿童消费影响力的回归分析45-46
- 5.3.3 家庭沟通方式、儿童年龄与儿童消费独立性的回归分析46
- 5.3.4 儿童年龄对儿童收入的影响分析46
- 5.3.5 家庭沟通方式对共同观看、购买、对电视的控制的影响46-47
- 5.3.6 隔代与非隔代抚养家庭沟通、儿童消费能力的差异47-48
- 5.3.7 假设检验结论48-50
- 5.4 探索性分析50-53
- 5.4.1 隔代非隔代家庭共同观看、共同购买、对电视控制的差异50
- 5.4.2 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分析50-52
- 5.4.3 变量细分维度的差异52-53
- 5.5 研究结论53-56
- 5.5.1 家庭沟通方式包括观念导向和社会导向两个维度53
- 5.5.2 儿童消费能力的影响因素53-54
- 5.5.3 家庭沟通对共同观看、共同购买、对电视的控制的影响54-55
- 5.5.4 隔代与非隔代家庭的差异55
- 5.5.5 不同群体的差异55
- 5.5.6 儿童消费影响力细分维度的差异55-56
- 5.6 研究意义56-59
- 5.6.1 理论意义56-57
- 5.6.2 实践意义57-59
- 结论59-61
- 1. 主要结论59
- 2. 研究局限性59-60
- 3. 未来的研究方向60-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1: 调查问卷一66-69
- 附录2: 调查问卷二69-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杜鹏;中国儿童消费行为分析及营销策略[J];经济与管理;2005年07期
3 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寒斌;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与学生社会适应性及品德培养的关系[D];南昌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15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11542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