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女学的视觉呈现——以天津画报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 女学 天津 图像分析 社会性别规范 出处:《近代史研究》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1844年第一所女学成立后,中国女学逐渐成为一个场域,其中,既展示了中西方权力的较量,亦呈现出中国男性知识人对自身力量边缘化的焦虑,以及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在近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晚清画报成为展现女学这一场域及其中各种力量较量的主要视觉媒介之一。本文拟以晚清时期天津的几份画报为例,探讨近代女学视觉展现的议题。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画者往往在图像内绘制观者,以引导阅读者迅速将视线投向图像中心,达到读图之效果。而且,观者对于女学的凝视,不仅限于男性对女性的性别凝视,也有社会阶层和身份认同的差异,甚或也会成为中外权力关系的表现方式。同时,画者也经常以细腻的笔触,有意识地在二维图像内,勾勒出一个"内外有别"的空间,使得近代女学和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Abstract]: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women's school in 1844, Chinese women's school has gradually become a field, which not only shows the power contes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but also shows the anxiety of Chinese male intellectuals about their own power marginalization. And the challenge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female culture faces in modern society. The late Qing Dynasty pictorial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visual media to show the field of women's study and the contest of various forces in it. This paper intends to use several paintings of Tianji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or example. From the view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artist often draws the viewer in the image, in order to guide the reader to quickly put his sight to the center of the image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reading the picture. The gaze of the viewer on female learning is not only limited to the male gaze on the gender of the female, but also has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class and identity, and may even become the expression of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Painters often draw a spa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fferences" in two-dimensional images, which makes modern women's studies and traditional social gender norms still inextricably linked.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G776;G219.2
【正文快照】: 近代中国女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殖民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的较量及互动。大致而言,自1844年第一所女学成立后,女学迅速成为一个具有公共性和公开性的议题。所谓公共性,是指女学成为一个在由各种媒介所组成的网络之中被呈现的对象,从严肃的报纸到以消遣为主的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裴丹青;;《点石斋画报》研究综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年02期
2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振华;;聊斋俚曲与下层社会的道德教化[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侯杰;傅懿;;女性主体性的媒体言说——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日报》专刊《妇女界》的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吴微;;“兼容并包”与“谬种”退隐——桐城文章与大学教育的现代转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5 李华丽;郭双林;;论胡适“无后主义”的中庸色彩[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6 苏全有;;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7 穆键;;《皖政辑要》所见安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章征科;20世纪初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孙德玉;;吴汝纶赴日考察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郑丽丽;郭继宁;;清末新小说中的女子舍“身”救国现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巴永贵;中西方大学校训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程倩;从新时期高考作文看中学语文教育的美育走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尚微微;《京话日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纪敏;谁持彩练当空舞,,灿烂清词两奇葩[D];南昌大学;2010年
8 辛丽霞;视觉文化视野下《良友》画报的图像叙事分析[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9 郑存毅;林白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伟;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角色管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镐汶;《点石斋画报》探疑[J];编辑学刊;1994年05期
2 汤开建;中国现存最早的欧洲人形象资料——《东夷图像》[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1期
3 王斌;戴吾三;;从《点石斋画报》看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J];科普研究;2006年03期
4 郑星球;;《点石斋画报》图式流传与衍化[J];美术学报;2006年03期
5 刘赦;;图象与新知——《点石斋画报》与美术大众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4期
6 傅熹年;;永乐宫壁画[J];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3期
7 喻枝英;《点石斋画报》中的武汉旧习陋俗[J];武汉文史资料;2000年01期
8 俞月亭;;我国画报的始祖——点石斋画报初探[J];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05期
本文编号:1468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46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