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在校学习经历和继续教育的调查报告——对近百名工程师的调查
本文选题:工程师 + 工程教育 ; 参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对我国企业或研究所近百名接受过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师进行调查和分析,期望对我国现行工程教育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Abstract]: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nearly 100 engineers who have received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s enterprises or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expects to think about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编号DIA050132)项目资助
【分类号】:G316;G7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婷婷,雷庆;课程综合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2 左海峰,江丕权;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形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健;;综合化与实践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樊自田,魏华胜,陈立亮,黄乃瑜;建设新型课程体系 培养宽知识面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3 郭冬生;我国工程本科课程改革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4 郑冀,梁辉,许鑫华,马卫兵,刘晓菲,盛京,胡绳荪;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课程材料物理性能本科生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S1期
5 郑冀,张爽南,王哲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课程材料物理性能实验与研究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S1期
6 王维志;;规范化工程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7 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8 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9 刘少雪;吴燕;刘念才;;精英工程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10 叶文勤;汪羿;吴贤熙;;地方院校工科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英学;;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安全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全国第三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薛东江;;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张和生;和敬涵;范瑜;王立德;;“自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唐志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建设[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和生;和敬涵;王立德;范瑜;;“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考试成绩分析[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顾春雷;胡国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7 胡夏闽;何畏;;国际教育新理念及其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的若干启示[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罗文标;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秀平;我国入世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汪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结构的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3 李永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马中平;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吴智泉;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李晓玉;高等理工科教改项目管理流程和评分模型重构[D];浙江大学;2006年
7 佟研;我国理工院校发展的科学定位与策略选择[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8 高海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赵锐;中美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建议[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贾玉慧;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叶飞帆;中英高等工程教育的对比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2 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李水英;社会工程师培养的先行者——日本筑波大学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涛武;;工业化进程中继续工程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广场;2009年12期
2 杨和平;刘化军;赵芳;;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日本召开[J];才智;1996年04期
3 ;’99工程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二届三次理事会闭幕[J];继续教育;2000年01期
4 杨和平,刘化军,赵芬;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日本召开[J];继续教育;1996年04期
5 朱高峰;新世纪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6 JohnP.Klus,陈鸿t,
本文编号:1814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81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