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跨文化适应理论及其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本文选题:文化互动 + 涵化 ; 参考:《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跨文化适应的理论模型、跨文化接触的理论方法及影响跨文化适应结果的诸多因素等展开论述,探讨借鉴西方的跨文化适应相关理论,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跨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of cross-cultural contact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sult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discuss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n the West.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promoting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7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媛;;中国留美学生留学准备情况与文化适应性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2 何晓菲;;尼泊尔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卷调查分析[J];才智;2011年16期
3 李俊霞;;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的文化适应性理论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方清云;;民族院校《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学规律探索[J];成功(教育);2011年16期
5 孙丽璐;刘燕;;国外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6 孙丽璐;;移民文化适应中的代际现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7 杨育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生活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10期
8 李玉琴;;藏族儿童内地学习生活的文化适应研究——对双流县就读的藏族儿童群体的调查[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9 朱国辉;;西方国际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研究述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年02期
10 王娜;肖键钊;;网络文化创新与网民素养的提升——从网民网络文化适应能力谈起[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障碍与社会行为问题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2 许涛;;广州地区非洲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及其行动逻辑[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乐明;胡大立;曲绍民;;航海职业教育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探讨[A];第四届广东海事高级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4 赵风波;国际型城市中的研究型大学之“国际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曹经纬;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世琪;文化距离、顾客感知冲突与服务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高静美;基于认知学习的跨国公司高管团队(TMT)的内部网分层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10 李峰;企业自适应能力管理集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洁琳;人格对在沪美国旅居者和定居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晶;辽宁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薛莉;传统到现代:南京流动回族族际通婚观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杜淑玲;跨文化胜任力和工作伙伴支持对外派人员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舒瑶;“台太”的社会融入[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瑜;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认读层次教学法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7 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晶晶;学校场域中苗族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婷;德日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对比[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周陈茜;留学生支援制度视角下的跨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佑玲;双语教育与文化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秦发盈;新时期成人弱势群体的文化自觉与教育应对[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年02期
3 何爱霞;;濡化、涵化与成人教育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4 王鉴;黄维海;;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5 马强;妇女教育与文化自觉——临夏中阿女校个案调研[J];中国穆斯林;2003年02期
6 孙东方;;论有语言无文字小民族双语教育问题——以达斡尔族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赵启正;;读书的意义[J];新湘评论;2010年20期
8 杨文炯;女学:经堂教育的拓展与文化传承角色重心的位移——以兰州、西安、临夏调查为个案[J];回族研究;2002年01期
9 李长禄;文化竞争力企业经理人培训的重要内容[J];中国培训;2004年12期
10 魏峰;;农村文化与新农村教育[J];教育导刊;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旭峰;;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许民彤;我们应有国家的“读书节”[N];工人日报;2009年
2 巴战龙;国家应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田金花;朝鲜族大学毕业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2 吴衍;走向文化自觉[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黎天业;广西歌圩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兰建华;社会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畲族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玉芳;京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关欣;社会文化变迁与教育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艳红;社会转型期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困境与出路[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伟;学生适应视角看民族教育政策跨文化执行[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祖拜热·艾尼瓦尔;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27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827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