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运用期望理论建立成人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

发布时间:2018-05-29 07:37

  本文选题:期望理论 + 激励模式 ; 参考:《成人教育》2006年07期


【摘要】:期望理论是较为全面的激励理论,并且非常苻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其确定的激励模式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切实可行。
[Abstract]:Expectation theory is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incentive theory, and it is very complex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s education, and the incentive mode determined by it is feasible in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work.
【作者单位】: 宁波财政税务学校
【分类号】:G7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金玉;;试论相似论与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2 王冰;张彦增;;情感在反思性教学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3 汪义军;;建构主义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4 洪娟;;近年来我国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张利;;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操作范式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陈绪敖;;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刘君晓;;早期教育的科学性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凌红蕾;;浅谈教育激励[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凌红蕾;;浅谈教育激励[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鲁世状;战略管理的分析系统[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国利;;媒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模式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张玲;屈代洲;;关于提高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索[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斯;;高职生心理困扰特点及对策[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4 杨慧娜;原建乐;申相臣;;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培养模式探析[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倩;大众传媒语境下儿童文学传播障碍归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姚友胜;基于网络环境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3 周笑;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增值管理[D];复旦大学;2005年

4 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志军;德育管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岗;数学学习评价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8 李红勋;西部大开发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

9 王勇鹏;应得与公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罗德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姗姗;创新型校长成长条件与途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建军;合作学习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实训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0年

3 林娜;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专业术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然;词汇语境教学法在初中低年级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游容华;陈日亮语文教育言论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文华;我国高等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才雯;湖北省中职生厌学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郑魏;利用概念图促进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春洲;学校教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王国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个案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卉;刘巨宏;;浅谈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樊欣欣;;期望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高专教师激励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王欣;;高等院校学报编辑的激励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2006年06期

4 司丽静;;利用期望理论构建临床教师激励机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张兰娣;;高科技企业员工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初探[J];正德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郝连旺;;基于期望理论的高校师资学历继续教育激励模型研究[J];商情(财经研究);2008年05期

7 曾东;;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0期

8 杨大光;;基于期望理论的高校辅导员激励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6期

9 孙淑军;傅书勇;;利用期望理论构建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J];药学教育;2007年04期

10 罗公利;葛桦;;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模式[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利清;;也谈激励机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王利清;;也谈激励机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夏非;;论企业的激励机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施琴芬;朱永新;王文英;;红豆集团激励机制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陈正飞;刘灵芝;;基于激励机制的森林生态补偿研究[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6 谢芳成;;论环境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7 张瑛;刘忠诚;;企业科技人才精神鼓励的研究[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于水波;张相林;;建立新型学生工作人员激励方式的途径探讨[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腊;;浅谈医院奖金激励机制[A];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暨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专辑[C];2009年

10 林挺;林禹鸿;;浅析欧美针对孤儿药开发的激励措施[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子长采油厂 宋振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企业激励机制[N];延安日报;2007年

2 王月珍 (作者单位:大同煤运公司);对国有煤炭企业激励机制的探讨[N];大同日报;2007年

3 秦后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胡英杰;浅淡激励机制的应用[N];中国贸易报;2001年

4 魏志红;更好地实行企业激励机制[N];邯郸日报;2008年

5 FN记者  柳立;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N];金融时报;2006年

6 吴睿鸫;应启动政府财税激励涨工资的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何瑜森 冒益慧 施小强;创新 激励机制 提升 工作绩效[N];江苏法制报;2010年

8 郑树林;加快建立人尽其才的管理和激励机制[N];吉林日报;2003年

9 记者 金涌 翁惠娟;校长不管建房优质学位公开[N];深圳特区报;2005年

10 丁宇翔 张庆军;如何驾驭激励艺术[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鹏部;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齐海燕;设备监理激励机制与实施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刘洪涛;基于信誉的对等网资源拍卖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贾鹏;成长期体育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5 宋志鸿;以激励机制强化公司治理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黄建华;港口群企业集团组建模式与权益结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7 丁菊红;中国转型中的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激励[D];复旦大学;2008年

8 毛刚;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杨文杰;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饶勇;旅游企业隐性知识创新与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瑶;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2 沈伟;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建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肖焱;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员工激励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喜平;湖南电信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设计[D];中南大学;2005年

5 曾凯;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喻新军;步步高股份有限公司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优化设计[D];中南大学;2007年

7 王侃如;正昊科技人员激励机制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周艳辉;长沙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9 刘鸿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池巧珠;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历史演变与完善[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50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950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e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