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云南城乡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社会转型 + 家庭 ; 参考:《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就我国而言,个体出生在城市或农村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况。我国的城乡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为明显也最为根深蒂固的,它由来已久,并不断被各个时期的某些政策所强化。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作为“人之初”启蒙教育的第一场所,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开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及社会的缩影,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而变化,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其所处时代的鲜明特征。 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来审视家庭教育状况,我们发现云南城乡家庭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社会转型期,伴随着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转向,社会活动在节奏、方式、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嬗变。这些转换与变迁,迫使家庭教育作出了自觉或不自觉的调适,在观念、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深深地烙上了社会转型的印迹。本论文旨在研究社会转型背景下,对云南城乡家庭教育的现状,通过分析比较,深入剖析造成城乡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进而探索促进我省城乡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新方法和途径。论文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对象及方法、论文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文献综述,并提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概述了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概况及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社会转型对家庭的冲击和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第三部分立足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代背景,通过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对云南城乡家庭及其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概括出城乡家庭教育之间的共性及差异性。 第四部分深入探讨了当前云南城乡家庭教育存在差异的深层原因。 第五部分是对促进云南城乡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考。
[Abstract]:As far as China is concerned, individuals born in urban or rural area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is the most obvious and deep-rooted of all the differences.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by some policies in various periods. The family is the first environment in which everyone lives. As the first place of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individual acceptance socialization. Family, as a cell of society and a microcosm of society, changes with the changes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 on.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we find that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Yunna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new problems and new challenge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ystem, social activities have undergone dramatic changes in rhythm, mode, nature and so on. These transformations and changes have forced the family education to adjust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nd have deeply brande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aspects of ideas, contents and way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Yunn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 in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nd then explore the new ways and mean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our province.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object and method of the study,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summariz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n families and the impact on family education. The third part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families and their families in Yunnan Province, and generalize the commonnes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family education. The fourth part deeply discusses the deep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family education in Yunnan. The fifth part i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family education in Yunnan.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光;家庭教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J];中小学管理;1999年10期
2 周弘;父母在用爱心“摧残”孩子[J];基础教育;2005年Z1期
3 薛芬;;家庭教育中的几种关系浅析[J];生活教育;2011年12期
4 言言;;反思中国式家庭教育[J];晚报文萃;2011年15期
5 陈亦冰;;家庭教育莫要走极端[J];成才之路;2011年24期
6 韦石;历史最悠久和发展最完备的中国家教[J];中小学管理;1995年02期
7 李小鲁;;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年Z1期
8 段屹;;冲动的惩罚——不良家庭教育引发的悲剧[J];人生十六七;2005年Z1期
9 谢晓鹃;;家庭教育中的“父亲缺位”[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10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爱[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鹰;;提高家长道德素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务之急[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2 田雅娥;;第二讲 更新家教观念 争做合格家长[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3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4 赵莉;;谈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5 段维荣;;全日制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6 乔晓莉;;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浅谈班主任与家庭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陆超;张余恨;李俊达;宁德志;;浅析农村家庭教育现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蒙廷英;;家庭教育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初探[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9 王锐;;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林佩淳;;家庭教育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省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 莫一云;困境儿童家庭教育不该弱化[N];中国妇女报;2008年
2 齐欣;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辅莲 顾生庚;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效果明显[N];常州日报;2005年
4 记者 袁媛;我市召开家庭教育工作会议[N];广安日报;2005年
5 贾秀娟;走在家庭教育的前沿[N];光明日报;2005年
6 赵红梅;“留守”家庭教育现状思考[N];汉中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周静;过度保护是家庭教育的误区[N];黑龙江日报;2005年
8 郑可;言传身教 育人为本[N];黄石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金璐;金华的孩子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N];金华日报;2005年
10 记者 何琳娣;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水平[N];吉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侯彬;社会转型期的政府能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赵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刑事政策调整[D];吉林大学;2008年
4 温志强;社会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预防准备机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乔梁;我国社会转型中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化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谷峪;日本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技术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于影丽;社会转型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楚文凯;社会转型期预防腐败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王利娟;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伟;社会转型期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2 董敏;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智勇;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4 朱秀红;社会转型期我国高中生价值观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龚雯;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适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秦艳贞;在幻像与流放中寻找真实[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52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95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