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践与政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27 12:56

  本文选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 实践模式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改革我国社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也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的战略问题。在此过程中,对农民工的转移培训是一个重要环节。参照国外的同类经验、结合国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当突破体制和观念障碍,协调劳动和教育部门的关系,理顺流入地和输出地的分工,拓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接轨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并开展绩效评价,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Abstract]: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reforming our social structure, raising farmers' income,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also a strategic problem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process, the transfer of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Referring to the similar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training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system and conceptual barriers,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and rationalize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export area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training, we should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connecting basic education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rease investment and carry ou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F323.6;G7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农村剩余劳动力定量研究[J];调研世界;2002年03期

2 刘海萍;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公共政策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赖明;城乡统筹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J];建设科技;2003年12期

4 陈如;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趋势[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S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雄,何忠伟;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我国工业化资本排斥劳动的经验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4年08期

2 王科;;网络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多方联动平台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3 胡俊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规律[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4 周艳恒;;我国转型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17期

5 胡俊;;退田还湖对鄱阳湖区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张文;尹继东;;我国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7 窦小华;刘仁忠;陈新政;;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规划的若干思考[J];理论月刊;2011年02期

8 杨振宁;;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的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05期

9 吴润;吴俊玲;;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邓群钊;贾仁安;梁英培;;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不相容”问题的实证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国永;;国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及我国实践与政策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安良;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侯仁勇;中部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左继宏;区域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张文;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少云;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改焕;农村职业教育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邓兆洲;基于城乡统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4 侯超;城市边缘区村庄改造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5 吴小平;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财税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6 李聿;我国贫困地区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7 任丽君;农村城镇化新视角:势能评价与政策设计[D];天津大学;2004年

8 刘国瑜;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9 孙金洲;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薛俊丽;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透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彭正辉;农民增收的体制性障碍及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李纯英,公维才;农民增加收入需要政府扶持[J];经济师;2002年01期

3 贾晓峰;南京市人口结构的现状与调整[J];江苏统计;2002年10期

4 陈如;当前青年农民回流现象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10期

5 崔晓黎;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经济基础与城市化问题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04期

6 张国;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及市场合理性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05期

7 张照新,宋洪远;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来军;;构建中职课改“区域化”实践模式之探微[J];江苏教育;2011年Z3期

2 赵正洲,王鹏,杨道兵,余斌;我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内涵、结构及特点[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3 梁利国;;加强职工培训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S1期

4 赵树理;;从国际化角度审视高校教师培训中出现的问题[J];继续教育;2008年08期

5 曹跃球;孙华峰;李斌;;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的再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聂鹏;;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中职师资培训模式探析[J];大家;2011年09期

7 王道澍;;美国教育管理人员培训模式的变革[J];教师教育研究;1992年04期

8 顾松麒,贾腊生,吴仲秋 ,潘能钧 ,崔新友;湖南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第二周期培训模式研究报告[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年S1期

9 廖鸣放;;现代企业岗位培训模式的探索[J];柳钢科技;2001年03期

10 许月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建构[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燕;田永明;李建芳;杜爱平;杨婕;;ICU护士专科技能系统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创新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效率——廊坊市安次区培训模式创新的探索[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3 刘丛海;;内分泌临床药师培训模式的探索[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4 肖汉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5 林建英;;加强和创新工商行政管理教育培训模式[A];加强和改进工商行政管理教育培训工作有奖征文获奖文集(选编)[C];2004年

6 陈彩凤;王安东;刘军;杨娟;沈湘黔;;提高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项继发;程伟;陈遇春;;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形态研究——基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的基地化培训模式初探[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常青;徐万林;;英语语调教学理论框架及实践模式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9 仇世元;张建平;;整合旅游农业资源与实践意义[A];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C];2007年

10 彭英英;;创新培训模式 增强培训效果[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正洲;国外农民培训模式的特点[N];东方城乡报;2007年

2 刘立户;培训新观念 面对面的培训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3 通讯员 王学 本报记者 刘维久 李春霞;“必知必会”众口说[N];中国煤炭报;2007年

4 记者 孙岚;洒满阳光的就业路[N];大庆日报;2007年

5 徐华;二院党校 创新培训模式 瞄准航天热点[N];中国航天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高铸成 本报通讯员 李泓;深圳建立职业技能竞赛新型培训模式[N];工人日报;2008年

7 魏卫 袁继荣;关注旅游服务的培训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赵正洲;东亚与北美农民培训模式[N];东方城乡报;2007年

9 崔晔;员工培训用什么样的模式?[N];中国邮政报;2008年

10 蓝云;闽台合作大学生创业培训圆梦工程启动[N];福建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马江;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探析与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光富;国外领导人才培训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方猛;干部教育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生;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强;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及跨文化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中建;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颖;区域工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周倩;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琦;中石化茂名乙烯公司企业培训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徐柳明;一项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培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姚霞;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朱旭;e-learning在公务员培训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尹玉林;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转移培训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6 谢榕琴;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辉军;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焦金艳;我国公务员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模式的构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杨雪梅;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10 兰宏宇;PBL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训模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73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073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e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