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的评估方式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初步设想——“融合教育”的视角
[Abstract]:China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receiving disabled children into school, but the quality of attending classes has always been a big problem for peopl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inclus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valuation in promoting the study in class, and introduces the curriculum based assessment and truthfulness evaluation, respectively.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assessment and ecological assessment in class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for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who study in clas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
【分类号】:G76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朴永馨;融合与随班就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04期
2 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4期
3 汪海萍;美国特教印象及其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1期
4 杨希洁,徐美贞;北京市随班就读小学资源教室初期运作基本情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6期
5 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3期
6 王和平;随班就读资源教师职责及工作绩效评估[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7期
7 王洙;杨希洁;张冲;;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萍瑶;;论资源教师职责能力结构的构建与提升[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陈光华;郭黎岩;王峥;;视障青年对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态度调查[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李吉远;;相逢在体育场域,生命呵护下的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4 罗琳;;当代教育理念与模式下的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为例[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李果;申仁洪;;需求导向融合性师资培训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4期
6 董莉;;美国纽约州儿童青少年特殊教育进程及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6期
7 张丹丹;孙钠;;成都市幼儿园融合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2期
8 裴巧灵;李晓菊;;全纳教育研究综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04期
9 黄晶梅;;视障大学生试点全纳教育问题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10 何侃;;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与展望[J];残疾人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廖娟;;浅析残疾人教育公平问题[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周晓红;李刚;;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与对策解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能建;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小华;城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汤广全;自由与和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柳;从隔离到全纳[D];西南大学;2009年
7 连峗;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 谢赛;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吕雯慧;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吕晓;学前听障儿童个别化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江;小学校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悦;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莉莉;小学轻度弱智随班就读生家庭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美贤;“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婕;小学初段随班就读学生语、数课程的调整[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存泉;随班就读脑瘫学生辅助技术支持方案制定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楠;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宝贵;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教授身心障碍学生之态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全桂红;学校、社区合作推进智障人士终身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郑蔚洁;上海市小学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富凯宁;提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 推动特教事业发展[J];北京教育;1999年04期
2 王振德;资源教室的理念与实施[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3期
3 李慧聆,张思堂,覃海琪;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4期
4 周卫,汤盛钦,梅仲孙;上海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调研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4期
5 赵树铎,刘福泉;天津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4期
6 韦小满,袁文得;关于普小教师与特教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3期
7 徐美贞,杨希洁;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中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4期
8 钱丽霞,江小英;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5期
9 陈云英,陈海平,,彭霞光;教师对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J];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4年02期
10 彭霞光;美国全纳性教育[J];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敏敏;袁茵;;论随班就读视觉障碍学生的融合教育[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刘艳虹;朱楠;;融合教育中儿童发展状况的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8期
3 陈瑾;曾凡林;;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评价问题[J];基础教育;2011年04期
4 房安荣;;积极推进融合教育,让教育公平惠及每个学生[J];现代特殊教育;2010年11期
5 倪闽景;;努力构建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融合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01期
6 任佩钧;;随班就读教学的四种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8期
7 许明;武崇新;;坚持科学发展观 扎实推进随班就读工作[J];现代特殊教育;2005年02期
8 张瑛;虞向红;;随班就读生面临的教育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年03期
9 汪瑶;汤晓薇;;为随班就读学生制定个性化目标[J];现代教学;2011年Z1期
10 李真;雨田;;写在金色的秋天——山东省部分小学随班就读工作调研手记[J];现代特殊教育;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国勇;;对当前随班就读工作的分析和反思[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国勇;;对当前随班就读工作的分析和反思[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慧敏;;浅谈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问题[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4 孙慧敏;;浅谈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问题[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5 江巧月;;健聋合一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江巧月;;健聋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陈适晖;;残疾人体育在中国的发展及师资培训[A];残疾人体育研究——首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2004年
8 高宝爱;;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辅助教学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孙琳俐;贺江燕;殷战;;构建POMC:EGFP作为新型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评估平台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蒋林洁;戴艳;;家庭复原力研究综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早期融合教育:所有的儿童都能学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记者 朱振岳;浙江融合教育将他乡变家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解艳华;一位特殊孩子妈妈的“融合教育”经[N];人民政协报;2011年
4 邓猛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融合教育的理论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卢彬;“融合教育”突破“歧视樊篱”[N];南宁日报;2010年
6 杨桦;让他们通过融合教育融入社会[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赵正元;“走班”学习助特教孩子身心康复[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方俊明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融合教育: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记者 文慧 通讯员 范朝阳;德才中学的融合教育[N];湖北日报;2004年
10 ;网络广告:后劲十足效果难估[N];计算机世界;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袁振华;香港南亚裔学生中文学习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杜一平;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婕;小学初段随班就读学生语、数课程的调整[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须芝燕;初中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干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玲玲;自主支持对随班就读学生课堂注意行为影响的成效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雯;促进小学一年级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班级管理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5 彭婷;对美国职前普通小学教师对融合教育所持态度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兵杰;社会工作介入学前融合教育初探[D];郑州大学;2012年
7 龙兰思;澳门教师对听觉障碍学生融合教育的态度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宇;学前融合教育促进普通幼儿亲社会行为获得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虞洁;对教师、家长融合教育认识的调查及智障儿童的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汝轩;IBDP地理学科评估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31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23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