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对外贸易学校
【分类号】:G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明贵;吴郭泉;;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J];高教论坛;2007年S1期
2 张红娟;王金军;;终身教育体系下的学习型和谐社会构建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04期
3 杨诚德;;终身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1年02期
4 吴虹;;创建和谐企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姚军;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刘媛媛;陈文恩;;关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1期
7 贾红胜;郭达鹏;杜中德;;论和谐社会与我国石油企业的社会责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冯冰宇;;成人教育终身性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7期
9 郭霖;;内外施力 突破瓶颈——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框架下南京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S1期
10 张景刚;;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展涛;;试论环境保护与代际公平[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2 余同宴;;农垦可持续发展与保护性耕作浅析[A];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分会场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构建和谐农场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3 李秉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论[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李秉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论[A];中部崛起·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张以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全方位环保体系[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6 李秉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论[A];2006中国科协年会9.2分会场——人居环境与宜居城市论文集[C];2006年
7 李秉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论[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刘伯奎;杨少鸣;;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任务[A];2005年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和谐社会与成人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高卫星;;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责任[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郑洁;;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有仓;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初探[N];甘肃日报;2006年
2 记者 吕冰冰;0岁→退休,终身教育体系发达[N];南方日报;2004年
3 余晓芒;构筑终身教育体系[N];科技日报;2002年
4 王浒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原北京工业大学校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势在必行[N];文汇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咸春玲;我市终身教育体系初具规模[N];济南日报;2009年
6 洪梅芬;上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N];解放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桂青;构建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张白鸽;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N];经理日报;2002年
9 隋春波;西市区民办教育:形成终身教育体系[N];营口日报;2007年
10 温州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汤春雷;大力发展电大事业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N];温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耀;基于综合评价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桑东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自然资源特权制度之变革[D];武汉大学;2005年
3 胡建渊;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4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5 李咏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6 蔡自力;可持续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陈军飞;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张周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9 王哲林;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我国环境税有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张安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绍伟;浅论生态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D];河南大学;2005年
2 赵文静;环境道德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袁铭;循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4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5 任占弟;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新市民培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郭秋娟;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7 陈玲;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透视[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文彦;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环境会计[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李玫;以人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10 姜言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33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23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