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Abstract]:......
【作者单位】:
【分类号】:G76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秋芳;论全纳性教育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周艳;李新;;教学病理学视角下对“对话教学”实践的审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刘名;;高职《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秦俊巧;;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刘婉婷;;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开展大班教学后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李富;;透过《非诚勿扰》看对话理论下的婚恋观转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王玉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对话教学模式探讨[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选择[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2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高迎爽;;社会人的和谐发展——杜威教育思想的一种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郑玉飞;;理想与热情的教育实践者——三位美国教育家与设计教学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曹玉杰;;从主动作业到研究性学习——儿童、课程、社会联系的纽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宗先鸿;;《爱弥儿》的传入及对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志杰;上海市小学3-5年级体育教育健康促进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践[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焉晶;中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泓砚;辽宁高职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郑彩华;高中化学课堂师生对话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为;许采娟;;选择理论在古代汉语全纳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才智;2010年32期
2 陈云英;主编通讯[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9期
3 毋胭脂;;基于全纳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J];成才之路;2009年27期
4 吕耀中;;全纳教育视野下的课堂合作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6期
5 刘炳南;;略谈“全纳教育”理念下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边仕英;;全纳教育的新理念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年18期
7 田静,王凌;全纳教育:实施模式、策略和实践特征[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9期
8 黄志成;;全纳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观[J];现代教学;2006年10期
9 徐玉珍 ,黄志成;全纳教育的具体落实:全纳学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04期
10 张宝蓉;以全纳教育的视角看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堂;;奏好课堂教学“三部曲”[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2 钱鸽群;;以学生的视角关注小学数学课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董健;;注目主阵地——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4 王广英;;课堂教学应处理好几个关系[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5 刁永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6 王军;;优化化学课堂教学途径的探索[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7 许红梅;;走向开放的课堂——生态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周宝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初探[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9 张玉芹;;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邓志;;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设疑置问[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树伟;一个人的反思和教育的梦想[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李彦平;鄂旗努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3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 严寅贤;学生自主发问的“美式”课堂教学值得借鉴[N];光明日报;2010年
4 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严育洪;莫让学生在“被学习”中悟空[N];江苏教育报;2010年
5 鄢陵县初级中学 闫军超;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N];学知报;2011年
6 顾金光;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之符号诠释[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陈超良;市一中教学改革推出新举措[N];湘潭日报;2006年
8 南京体育学院附中 韩明忠;抓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9 河东区实验小学校长 杨军红;牵手引领 践行反思[N];天津教育报;2008年
10 徐丽华;地理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N];伊犁日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红松;初中几何课堂教学过程重构与视频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玉东;“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占丰菊;课堂教学中教师互动性决策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琳;教师创造性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娜娜;课堂教学公平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尤清;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探讨[D];湖南大学;2008年
6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袁丽娟;双向反馈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红岩;中学德育学科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小青;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文丽;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03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303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