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高师到女师大:鲁迅与现代女子教育
[Abstract]:......
【作者单位】:
【分类号】:G77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希林,张希政;恢复重建京师大学堂的张百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蔡磊x";;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授治校”制度:困境与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3 田正平,吴民祥;近代中国大学教师的资格检定与聘任[J];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崔云伟;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翠荣;反思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储德天;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共同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小莉;1917-1927年北大学生社团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张爱梅;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张倩;张百熙与中国教育近代化[D];西南大学;2006年
5 李昕揆;近代学制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确立[D];河南大学;2007年
6 曹雯雯;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竞江;《药》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乐文;关于鲁迅《哀范君三章》的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易明善;抗战时期郭沫若在武汉活动纪略——沫若自传《洪波曲》补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赵遐秋;不要拆毁那“通达彼岸的‘桥梁’”——和林志浩同志讨论《〈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再评价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5 川俣优 ,刘耀武;鲁讯和日本人[J];求是学刊;1980年01期
6 张毓茂;“敢将赤胆奉尊前”──略说萧军与鲁迅的战斗情谊[J];求是学刊;1980年01期
7 铁峰;萧红与《生死场》──兼谈鲁迅对萧红的友谊[J];求是学刊;1980年01期
8 王永生;“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学习鲁迅论文艺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札记[J];求是学刊;1980年02期
9 张毓茂;鲁迅和郭沫若[J];求是学刊;1980年03期
10 张超;关于创造社的一些问题[J];求是学刊;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尚思;;朱子学研究的新方向[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金钟泠;;焦大新议[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3 吴桂华;;探翻译中的“神似”——析草婴的译作[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黄曼君;许正林;;论闻一多的现代人格精神[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5 袁千正;袁朝;;文学史家闻一多[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6 江锡铨;;从对立隔膜到认同承传——闻一多与鲁迅文学传统片论[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7 铃木义昭;;《改造》“现代支那号”与中国现代诗人——以闻一多的《春光》为中心[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8 张雯虹;;试论鲁迅《彷徨》的细节描写[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9 李赓钧;;试说“双数量结构”[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10 王铁仙;;关于科学评价鲁迅的若干思考——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鲁容;二十一世纪鲁迅的命运[N];北京日报;2000年
2 王得后;划时代的《新青年》[N];北京日报;2000年
3 沈诗元;脆弱的学术生态[N];北京日报;2000年
4 陆昕;话说钱玄同的“冲”[N];北京日报;2000年
5 郭强;对寻找者的寻找[N];北京日报;2000年
6 沈诗源;远离宏大叙事的平凡写作[N];北京日报;2000年
7 谷少传;名人故居依旧冷清[N];北京日报;2000年
8 李海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周恩来与鲁迅同宗同族考实[N];北京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孙毅;传统空间还有多大[N];北京日报;2000年
10 张之;域外文学为何影响了我们[N];北京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明姬;孤独者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曹禧修;抵达深度的叙述[D];河南大学;2002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方Q趾,
本文编号:2481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48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