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苗族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1 07:09
【摘要】: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跨文化研究”的一个子项目,拟分别采用量的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对贵州苗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苗族聋生社会适应行为展开调查研究。本研究首先按照量表编制的一般程序,遵循实证调查——理论分析——实证验证的研究思路编制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并借鉴他人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采取文化客位的研究方式对贵州苗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聋生开展发展特点以及社会适应行为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与此同时,在某特殊教育学校中选取一名苗族聋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文化主位的方式,具体用质的研究中的观察、访谈、实物分析法对研究对象的社会适应行为展开个案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由自我调适、生涯活动和人际适应三个一阶因子组成。其中,自我调适一阶因子包括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四个因子因子;生涯活动一阶因子包括生活自理、劳动态度、学习活动和行为规范四个因子;人际适应一阶因子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其他健听人关系、亲子关系和集体融洽五个因子。 (2)特殊教育学校聋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是在处理与自己、与环境、与他人关系时所需要的日常行为品质。这些行为品质一方面源于个体对自我的积极调适,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履行学校生活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上。 (3)在贵州苗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群体中,性别变量在生活自理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生活自理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民族变量在与其他健听人关系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学生得分显著高于苗族学生,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得分显著高于苗族学生。年级段变量在自我评价、消极体验、生活自理、学习活动和行为规范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评价因子上,中学段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小学高段学生,小学高段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小学低段。在消极评价因子上,中学段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小学高段,小学低段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小学高段。在生活自理因子上,中学段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小学高段、小学低段。在学习活动上,中学段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小学高段。在行为规范上,中学段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小学高段。性别、民族、年级段变量在社会适应行为各因子上不存在交互作用。 (4)贵州苗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社会适应行为自我调适一阶因子、生涯活动一阶因子以及社会适应行为总分在年级段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小学高段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学段。虽然小学高段与小学低段得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但是得分却低于小学低段。对于贵州苗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聋生来说,小学高段是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 (5)社会支持对贵州苗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显著的预测能力,说明社会支持可以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在社会支持的条件下,社会适应行为对贵州苗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的生活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显著的预测能力。 (6)通过质的研究,研究者提出进一步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策略,即一方面从社会适应行为习得的过程入手,通过丰富行为习得方式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另一方面分析个案所处环境以及环境与社会适应行为习得之间的关系,通过环境支持的角度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 (7)研究表明聋生群体中存在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受研究方法局限,本研究对聋生群体行为方式的探索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文】:
一层属于特殊教育学校,而二至五层属于隔壁普小。从空中俯看,这栋教学楼呈“[”形。平面图(见图5.2)的西侧是普小的操场,,受地势影响,从普小操场看这栋楼,育智学校便会消失在视线中。图 5.2 学校平面图虽然两校共用一栋教学楼,但两校并不相通。教学楼二至五层的出口在西侧,而特殊
图 6.1 社会适应行为发展趋势图图 6.1 中,年级段“1”代表小学低段、“2”代表小学高段、“3”代表中学段因子在不同年级段上的平均分的发展趋势图中不难看出,小学高段处于三个发展低点。在“研究二”中提到,聋生入学年龄要晚于普通健听学生,在本研究中,学生与中学段、小学低段相比,年龄均处于青春发育期阶段。从消极体验因子上高段组学生均显著地低于中学段组和小学低段组(见研究二),比起其他两个年小学高段组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自卑的消极情绪,这可能与青春期心理矛盾冲突加的关系,也由此导致了小学高段学生在生活自理、学习活动以及行为规范上出现不满意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小学高段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异常表现?的心理冲突吗?如果是,具体表现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研究的。但是对于现阶段小学高段组学生的异常表现来说,教师应给予高度的重过学校、家长以及年长学生等多种途径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介入和疏导为了进一步探明社会适应行为因子在年级段变量上的差异。以性别、年级段、民量,以社会适应行为三个一阶因子及总分为因变量,再次进行多因素多变量方差多变量统计检验的结果表明,除年级段外,性别、民族效应项以及年级段、性别间交互作用效应项均未达到显著。年级段效应项 Wilks’ Lambda 值为 0.780,F 值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762
本文编号:2539221
【图文】:
一层属于特殊教育学校,而二至五层属于隔壁普小。从空中俯看,这栋教学楼呈“[”形。平面图(见图5.2)的西侧是普小的操场,,受地势影响,从普小操场看这栋楼,育智学校便会消失在视线中。图 5.2 学校平面图虽然两校共用一栋教学楼,但两校并不相通。教学楼二至五层的出口在西侧,而特殊
图 6.1 社会适应行为发展趋势图图 6.1 中,年级段“1”代表小学低段、“2”代表小学高段、“3”代表中学段因子在不同年级段上的平均分的发展趋势图中不难看出,小学高段处于三个发展低点。在“研究二”中提到,聋生入学年龄要晚于普通健听学生,在本研究中,学生与中学段、小学低段相比,年龄均处于青春发育期阶段。从消极体验因子上高段组学生均显著地低于中学段组和小学低段组(见研究二),比起其他两个年小学高段组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自卑的消极情绪,这可能与青春期心理矛盾冲突加的关系,也由此导致了小学高段学生在生活自理、学习活动以及行为规范上出现不满意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小学高段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异常表现?的心理冲突吗?如果是,具体表现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研究的。但是对于现阶段小学高段组学生的异常表现来说,教师应给予高度的重过学校、家长以及年长学生等多种途径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介入和疏导为了进一步探明社会适应行为因子在年级段变量上的差异。以性别、年级段、民量,以社会适应行为三个一阶因子及总分为因变量,再次进行多因素多变量方差多变量统计检验的结果表明,除年级段外,性别、民族效应项以及年级段、性别间交互作用效应项均未达到显著。年级段效应项 Wilks’ Lambda 值为 0.780,F 值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76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志强;;聋校口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07期
2 曹洪健;方晓义;钱志亮;;听力障碍初中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和特点[J];教育学报;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2539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539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