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工读学生与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18 18:10
【摘要】:本研究借助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 ,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对工读学生和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 )与普通学生相比 ,工读生在攻击性行为外显社会认知特征上 ,缺乏对弱者的普遍同情心 ,未牢固地建立对攻击性行为作否定评价的社会道德规范意识 ;(2 )在攻击性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特征上 ,两类学生都表现出偏好攻击者 ,而工读生的偏好的程度更强烈 ;(3 )普通学生对中立人物的偏好率明显高于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总和 ,但工读生仍然更偏好于攻击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大真,杨治良;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杨治良,刘素珍;“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年02期

3 杨治良,刘素珍,钟毅平,高桦,唐永明;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年01期

4 张文新,武建芬,程学超;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9年03期

5 李彩娜;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清叶;;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生态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李欧;李仕华;;论艺术活动的矫治功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卢风;战争与资本主义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周军,左新荣;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5 常璞;马爱国;;不同项目运动员协作性和独立性内隐认知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6 马爱国;常璞;;竞赛情境启动对运动员内隐身体攻击性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7 杨丽芳;;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攻击性与学生良性竞争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8 刘润生;;体育行为根源的历史演变过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9 兰薇;;基于起源论与本体论的体育与人权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10 辜德宏;刘伟一;刘次琴;;篮球运动员由挫折引发攻击行为的机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建荣;钱成宏;;体育教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判断与预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2 孔一;;规范的内外破解:道德突破与伦理消解——对犯罪形成过程的实证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金继东;多个体协同动力学系统的集体行为[D];上海大学;2011年

5 周琰;大学生认识信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成海;“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D];云南大学;2011年

7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斌;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9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连淑芳;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贤军;广西白裤瑶村落体育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少军;大学生对笔记本电脑产地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强;科层制组织层级交往的社会认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4 刘国栋;青年女性的瑜伽修习[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黄达平;论大学校园文化隐性德育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小凤;福州地区流动初中生孤独感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龚绚丽;颠覆、重构与升华—论《狼图腾》[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坤;美国预防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法律措施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亚杰;高中教师外显与内隐竞争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王薇;中学生同伴群体欺负行为的调查分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祚山,孔克勤;关于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的一项研究[J];心理科学;1997年06期

2 杨治良,,刘素珍;“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年02期

3 杨治良,刘素珍,钟毅平,高桦,唐永明;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玉彩;;如何面对“攻击”宝宝[J];大家健康(育儿生活);2003年12期

2 仇欣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矫正[J];吉林教育;2010年20期

3 申桂红;浩浩爱咬人── 一个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J];学前教育;1999年07期

4 马开剑;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科学认识与综合矫正[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姜科跃;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矫正[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李晓霞;陈敏;;对待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小策略[J];山东教育;2007年13期

7 刘晓东 ,胡伟;挫折引发攻击性行为研究详纲[J];早期教育(教师版);1990年11期

8 张舟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J];幼儿教育;1997年09期

9 朱观明,储玲;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王亚兰;;谈儿童攻击性行为[J];贵州教育;2007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希德;;影响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2 刘付敏;阚瑞云;;5例住院病人攻击性行为的调查与分析[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3 刘付敏;阚瑞云;;5例住院病人攻击性行为的调查与分析[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4 章秀英;陈书黛;;母亲攻击性行为、养育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相关研究[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覃绍兰;;矫正小学生爱打架行为的案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6 覃绍兰;;矫正小学生爱打架行为的案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7 单洪雪;李明军;;4~6岁儿童攻击性与社会认知技能的实验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青;王育;;幼儿攻击性行为减少的个案研究[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9 李莉;;情绪压抑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刘志红;;中职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与干预[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章云;该出手时不出手[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2 华师大幼儿园 李碧莹;及时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N];广东科技报;2000年

3 哈尔滨师范大学幼儿园 王妍;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N];今日信息报;2003年

4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幼儿园 刘娟;走进孩子的心里[N];中国教师报;2011年

5 ;直面小小“攻击狂”[N];中国妇女报;2003年

6 金祥;不放纵儿童的攻击性行为[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7 陈燕琳;怎样矫正孩子攻击行为[N];大众卫生报;2004年

8 捷文;帮宝宝脱离“野蛮一族”[N];保健时报;2004年

9 安康职业中专 唐玉梅;中职生攻击行为的分析与矫正[N];安康日报;2007年

10 悠悠;爱打人的宝宝[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骆勇;道路交通中攻击性驾驶行为分析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徐西嘉;分裂症氯胺酮模型大鼠行为和神经生物机制初步研究及抗精神病药对模型大鼠社会交往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4 刁f3;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态势和企业的动态竞争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王晓蕾;未婚男性的心理行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赵美娟;乔姆斯基的语言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周竹荣;基于语义的教学网格门户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蒙衡;中德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跨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绮文;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崔杰;攻击性行为与大学生人际关系调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徐凡;云南省三地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4 范昌杰;成都地区藏、汉高中生自尊和攻击性行为的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顺;转型时期反社会攻击性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商慧颖;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高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干预方案设计[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琛;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琛;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胡娜;阿德勒游戏治疗对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疗效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毛丽娜;艺术治疗对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570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570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5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