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花腰傣孩童教养结构及其功能探析

发布时间:2017-07-01 22:07

  本文关键词:花腰傣孩童教养结构及其功能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正红河沿岸傣族人口聚居最多(近5万人)的县区之一的新平县境内,漠沙沐村①花腰傣②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宗教、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俗风情是学术研究中的特色,可对于花腰傣孩童教养却未见专题性的探讨。一、传统教养文化从传统意义上说,花腰傣家庭、村寨、宗教信仰文化以其各自独特的育化功能从不同的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花腰傣 教养文化 傣族 教养方式 民俗风情 生态环境保护 村寨 宗教信仰文化 价值取向 育化功能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西南少数民族孩童教养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调适”阶段性成果(FFB108120)
【分类号】:G759.2
【正文快照】: 红河沿岸傣族人口聚居最多(近5万人)的县区之一的新平县境内,漠沙沐村①花腰傣②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宗教、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俗风情是学术研究中的特色,可对于花腰傣孩童教养却未见专题性的探讨。一、传统教养文化从传统意义上说,花腰傣家庭、村寨、宗教信仰文化以其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晓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音乐人类学深度意识的消解[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林铁;田茂军;;母体经验的差异表述与身份认同——黄青松《名堂经》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左永平;;论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以佤族文化为例[J];沧桑;2008年03期

4 范艳华;;试论佤族原始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J];沧桑;2011年02期

5 熊晓辉;;艺术人类学与人文主义[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杨智;刘雪松;;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成人教育课程现状的思考[J];成人高教学刊;2010年02期

7 陈忠;;关于城市化的哲学沉思——论城市哲学的建构[J];城市问题;2011年02期

8 王建军;文化素质与具有文化素质的人[J];昌潍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9 刘海军;;期刊品牌的本土化定位[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陈忠;;发展伦理与文化态度: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伦理学意蕴[J];道德与文明;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清芳;;大众传播·社会角色·和谐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方媛媛;朱映占;;基诺族的传统服饰与变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张岩;;文化的忧郁——以南溪村寨丧葬礼仪的变迁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白红梅;;那达慕文化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阐释[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5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应[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君玲;;社会转型中的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以对河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调查为个案[A];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C];2007年

7 小田;;“一日史”的意义——论历史要素谱系与整体史[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刘雯婷;;傈僳族艺术形态:基督教的渗透与佛教的融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9 左永平;;“魔巴制度”——佤族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支柱[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志丽;传统与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佟春霞;文化殊异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徐薇;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晓平;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钱建明;物语新声 丝竹相和[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6 田增志;文化传承中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桂榕;历史·文化·现实:回族的国家认同[D];云南大学;2010年

8 王洪玉;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杨红;拉祜女童的教育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启博;森林政策变化对基诺族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2 刘玉红;哈尼族“土布”织染技艺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3 李瑞;屏幕界面产品中的设计误导性探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苏地曼.阿宝财;和田玉的商业化[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蔡乾;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中国形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聂家昀;黔东南苗族习惯法与国家刑法关系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8 王智鑫;旅游经济运作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调适[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9 杜卓;苗族古歌的社会功能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10 谢娟;侗族大歌艺术风格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刀波;试论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教育的积极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2 何芳;;告诉他,你只说一次[J];家教博览;1999年12期

3 ;父母的教养方式就是孩子的命运[J];祝你幸福(知心);2010年03期

4 牟平;金春梅;;妮妮变了[J];现代家教;1995年05期

5 何大慧;家长在教养方式上的信念与其教养特点之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1994年04期

6 杨顺兰,徐柏荣;教养方式对技校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0年04期

7 关彩萍,赵桂金,刘玉兰,高改仙,王芳芳;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2001年07期

8 赵冬菊;儿童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年05期

9 艾菊红;金平傣族女性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10 王相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元庆;;傣族传统教育的作用和影响[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尚秀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睿;侯玉波;;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罗春明;黄希庭;;教养观念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高彬;;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与解决方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罗春明;;教养方式对孩子学业成就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孙小华;;浅谈品行障碍患者的家庭教养方式问题[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8 周丽萍;;讲究科学育儿 促进观念转变——我镇0-3岁散居儿童家庭教养情况调查报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9 刘吉芝;周梦玲;刘理;;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促进“双合格”家庭教育——基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环境比较研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谭明海;;创新家庭育人环境,促进孩子健康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群慧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使人远离家乡的傣族乡村学校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武娜 通讯员 王君;“精神留守”儿童需要家长关爱[N];连云港日报;2010年

3 安思宁;侗乡特色艺术教育:把家乡的民俗编成舞蹈[N];中国民族报;2008年

4 石磊;关注农村“问题学生” 做好家庭教育工作[N];临汾日报;2006年

5 咸安教育局 李俊国;如何营造良好家庭教育软环境[N];咸宁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s,

本文编号:507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507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d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