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中国社会女性教育的发生与嬗变
本文关键词:试论近代中国社会女性教育的发生与嬗变
更多相关文章: 女性教育 近代中国社会 女性角色 女子学校教育 女子教育 戊戌变法时期 二三十年代 宗法制度 社会转型 课程设置
【摘要】:正纵观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程,女性教育的兴起严格而言应定位于晚清戊戌变法时期。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从封建体制下的农业经济和宗法制度占主导的社会向现代工商业占主导的社会急速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其中,中国社会场域发生了文化主体的革新。近代中国的女性教育是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在重重艰难中发端、发展的。女性由此在社会场域中开始扭转自身的权力位置。一、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教育目的分析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针对男女不同性别实施的是迥然相异的教育,设定的也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期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女性教育 近代中国社会 女性角色 女子学校教育 女子教育 戊戌变法时期 二三十年代 宗法制度 社会转型 课程设置
【分类号】:G776;K25
【正文快照】: 纵观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程,女性教育的兴起严格而言应定位于晚清戊戌变法时期。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从封建体制下的农业经济和宗法制度占主导的社会向现代工商业占主导的社会急速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其中,中国社会场域发生了文化主体的革新。近代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建林,卢勇;试论近代主流学问观的嬗变[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王笛;;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叙事方法的思考[J];史学月刊;2006年05期
3 胡瑞琴;俞祖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忠民;;和谐的努力与幻灭——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J];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5 葛志华;;从郭嵩焘的悲剧看近代中国社会[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6 赵保佑;中西文化比较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J];中州学刊;1989年05期
7 汪敬虞;近代中国社会和中西关系的实质问题[J];近代史研究;1990年01期
8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J];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05期
9 赵英兰;论近代中国社会的民间烟毒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王汉苗;王德成;;儒学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角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倪玉平;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研究之新进展[N];北京日报;2009年
2 李忠东;《中国近代老年史》[N];人民日报;2009年
3 黄兴涛;近代中国家庭史研究漫谈[N];光明日报;2001年
4 李红岩;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来龙去脉[N];北京日报;2004年
5 丁石孙;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留学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李志茗;近三十年来晚清史研究的取向[N];文汇报;2009年
7 晨思;挑战传统的一条“缝”[N];天津日报;2010年
8 段云章 中山大学历史系;百年历史的呼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姚霏 复旦大学历史系;向政治史领域进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惠州学院政法系 万齐洲;丁韪良与《万国公法》中译本[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华;汽车与近代中国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国庆;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冯夏根;丁文江对近代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白俊;清末民初新学在沈阳的兴起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李春雨;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许丹;艰难的起步——晚清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原因初探[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杨惠兰;左宗棠的学术思想[D];湘潭大学;2002年
8 黄沛骊;转型时期的选择——试论梁启超的文化认同[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9 方巧君;《大公报》(1902-1911)反缠足中的舆论传播策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34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534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