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条件下武术套路与其他项目运动员击打效果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9 07:31
本文关键词:不同条件下武术套路与其他项目运动员击打效果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武术套路 技击项目 后手冲拳 表面肌电 生物力学 信号击打
【摘要】:研究目的:文章通过有无信号两种刺激条件,测试武术套路运动员后手冲拳动作击打效果,并与其他技击项目相比较,同时采集相关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相结合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不同技击项目后手冲拳动作在击打力、加速度、肌电特征等指标上的共性与异性。以发掘有、无信号两种击打条件的击打特点,并探讨武术套路运动对人体力量、速度、反应等方面的价值,以使人们给予武术直观的认识和评价。研究对象与方法:文章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访谈,并进行实验论证和数理统计的方法。选取总样本35人,分为五组:普通组。分别选取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套路、散打、拳击、空手道专项班学生各7人以及套路普通组7人,专项班受试者均为上海体育学院一级及以上运动员(或具有一级水平)。其中套路组与散打、拳击、空手道、普通组在年龄、身高、体重上进行配对,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平均训练年限上普通组小于2年。主要仪器采用采用中国功夫摆锤测试系统、Noraxon16导遥测肌电DTS系统、加速度计等仪器,采集受试者不同信号刺激方式下的击打力、加速度以及出拳击打阶段的表面肌电特征。研究结果:1.击打力方面,全力击打和信号击打两种击打方式下,均是拳击组受试者击打力最大,散打组次之,套路组第三,普通组较小。武术套路受试者绝对力量显著低于拳击组,显著高于普通组,与散打组、空手道组并无显著性差异。信号击打时,套路组依然能排第三,并且与散打、拳击、空手道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而显著高于普通组。击打力波形图零到峰值所需时间上,同样套路组显著高于普通组,与其他组无显著性差异。通过两种击打方式下组内比较,发现击打力上和加速度上,信号击打均小于全力击打,并且信号击打反应力显著低于全力击打绝对力量,说明信号击打与全力击打的不同。2.加速度方面,武术套路组绝对加速度和反应加速度与散打、拳击、空手道组均无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普通组。并且套路组与散打、拳击组加速度非常接近,甚至在信号击打时套路组平均加速度(118.69±26.17m/s2)高于拳击组(113.07±6.42m/s2)。3.反应时间上,受试者平均反应时间为0.621±0.107s,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了受试者均遵循了信号击打条件,也说明了武术套路与散打、拳击、空手道一样具备同样的反应时间。4.肌肉贡献率方面,总体来看,武术套路组与其他组均形成了以三角肌前束、肱桡肌和肱三头肌为主的做功肌群。而各组贡献率最大的肌肉各有不同:武术套路组与散打组、空手道组的肱桡肌贡献率最大,拳击组表现为三角肌前束,普通组则为肱三头肌。5.肌肉激活顺序方面,武术套路、散打、拳击、空手道组全力击打时都表现为腰腹部肌肉先激活,上肢肌肉后激活的特征,普通组不明显。信号击打时,各组腰部肌肉先激活不明显,表现为上肢肌肉先激活。套路组击打时,表现出三角肌前束、腹外斜肌、肱二头肌、胸大肌、腹直肌、肱桡肌等多块肌肉同时激活的现象。研究结论:1.通过两种击打方式,从后手拳击打效果的角度来看,全力击打和信号击打表现出差异性,尤其是在击打力和击打加速度上,各组组内比较差异较大,说明了信号击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模拟实战情况,能够测试受试者反应力量。2.套路运动的本身特点以及训练要求决定了套路运动在与散打、拳击等技击运动一样能提高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反应等素质,并不是人们所感知的跳跃、柔韧的技巧。套路运动所表现的是较高速度下爆发出的劲力感,散打、拳击则表现出重拳出击的力量感,空手道则表现出快打快收的特点。套路运动使运动员具备了格斗的“潜质”,只是没有相应的训练。3.通过分析受试者表面肌电特征,武术套路与其他组后手冲拳动作均是以肱桡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做功为主,其中三角肌前束可能是后手冲拳动作上肢肌群的“核心”肌肉。并且,后手冲拳击打效果与上肢肱桡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和腰腹部腹外斜肌、腹直肌肌力以及腰腹部与上肢的协调性有关,尤其是腰腹部肌群对后手冲拳击打力有一定的影响。武术套路组和其他技击项目组都形成转腰、旋腕、出拳的“有序化”动作。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52;G8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东林;王艺;郭丞;杨丹;张健;苏彦炬;;拳击前手直拳与后手直拳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特征比较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2 朱东;赵光圣;姚颂平;张胜年;;陈式太极拳掩手肱捶动作技术的比较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3 朱东;赵光圣;姚颂平;张胜年;;武术劲力探秘:形意拳崩拳动作分析及效果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4 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郭平安;;对优秀散打运动员后手直拳的运动学分析[J];博击(武术科学);2006年07期
6 栾丽霞,彭鹏,杨建营;对近年来关于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较有影响的几种观点的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7 李清建,张国栋;武术劲力的内涵、外延及主要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陈晓光,许亮;对排球扣球中腕关节击球动作的高速录像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9 刘淑慧,张敏;论武术运动中的发力[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10 温力;;试论武术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兼论武术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结合的可能性[J];体育科学;1987年03期
,本文编号:1236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2366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