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体育与知识——基于对知识论体育哲学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2-24 10:16

  本文关键词: 体育哲学 体育知识 知识体系 学科体系 知识论 出处:《体育学刊》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成熟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学科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亦是一个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对知识论体育哲学领域进行了考察,认为:"体育知识"不是人的身体在生理生化或运动训练层面的操作性知识,而是在认识论哲学基础上的"总体性知识",形成人对体育的整体认识。但当前的体育哲学领域多唯本体论马首是瞻,遮蔽了知识论应有的发展路径,遂产生"体育知识何以可能"之类的怀疑论观点。知识论体育哲学利用认识论现代转向的契机,采用身体现象学的方法对怀疑论者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指出:身体是体育与知识之间的媒介,体育的具身化(embodiment)过程,就是体育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我国的体育学通常机械地把"学科体系"与"知识体系"混为一谈,多热衷于对体育学科体系的勾勒,却鲜有对体育知识的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研究,这才造成了体育学科越建越多、越建越乱的窘相。
[Abstract]:The mature knowledg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advanced nature of a discipline and an important motive force for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a discipline. It is considered that "sports knowledge" is not the operational knowledge of human body at the level of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or sports training. It is "total knowledge" based on epistemological philosophy, which forms man's whole understanding of sports. However, the current field of sports philosophy mostly follows ontology, which obscures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theory. The philosophy of knowledge makes use of the opportunity of the modern turn of epistemology and adopts the method of body phenomenology to criticize the skeptics strong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body is the medium between sports and knowledge, and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forming process of sports knowledge. In practice,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usually mixes "discipline system" and "knowledge system" mechanically. More interested in the outlin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system,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sports knowledge and its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which caused more and mor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he more chao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mbarrassed phase.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基金】:山东省研究生科技创新规划资助项目(SCX1306)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BCX201601)
【分类号】:G8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伟;;知识论批判:一种教育哲学的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04期

2 孟献峰;;体育社会学的身体维度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3 阮朝辉;;马克斯·舍勒的知识观及其生成基础解析[J];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01期

4 黄晓慧;黄甫全;;从决定论到建构论——知识社会学理论发展轨迹考略[J];学术研究;2008年01期

5 周光礼;;反思与重构:教育法学的学科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6 韩丹;;说“家族相似”、体育语言和体育概念[J];体育与科学;2007年04期

7 李醒民;;科学是什么?[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8 熊文;张尚晏;;关于体育概念界定的哲学反思[J];体育学刊;2007年01期

9 汪康乐;邰崇禧;;论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其分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10 林默彪;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J];哲学研究;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千华;王润斌;徐建华;谢正阳;李凤梅;;体育学基本理论与学科体系建构:逻辑进路、研究进展与视域前瞻[J];体育科学;2017年06期

2 冯建华;;公共传播的意涵及语用指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04期

3 朱丹;;课程知识文化性及疏离类型视域下文化素养习得的研究[J];科技风;2017年07期

4 周建东;于涛;;体育与知识——基于对知识论体育哲学的考察[J];体育学刊;2017年02期

5 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年02期

6 张金运;张立昌;;基于文化素养养成的课程知识理解——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01期

7 董云川;张琪仁;;动态、多样、共生:“一流学科”的生态逻辑与生存法则[J];江苏高教;2017年01期

8 戴炜栋;王雪梅;;“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9 薛永胜;;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34期

10 周光礼;;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晓慧;黄甫全;;从决定论到建构论——知识社会学理论发展轨迹考略[J];学术研究;2008年01期

2 毕世明;;否定事物本质会带来严重后果——体育实践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一个主要论点是错误的[J];体育与科学;2006年01期

3 高伟;“存在的遗忘”与形而上学的终结——论科学的形而上学化与形而上学的科学化[J];哲学研究;2005年06期

4 李寿荣,林笑峰;思维滥觞及体育、竞技在科教文中的地位[J];体育学刊;2005年01期

5 张庭华,杨正云,李兴志;再论"体育"的概念问题——"自然语言逻辑"的哲学阐释[J];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11期

6 张庭华,杨正云,郝文亭,赵少雄,李兴志;再论体育界的语言问题——后现代主义的语言哲学阐释(上)[J];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02期

7 邵伟德,马楚红;体育学科分类体系的科学性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8 梁晓龙;体育和体育的功能与作用——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一[J];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04期

9 陈文化,胡桂香,李迎春;现代科学体系的立体结构:一体两翼——关于“科学分类”问题的新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2年06期

10 席玉宝;从体育的历史沿革和结构及整体性谈体育的概念与分类——兼评“竞技不是体育”、“竞技与体育分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人;对知识论研究的几个提问[J];学术月刊;2003年12期

2 陈中立;;真与通——读金岳霖的《知识论》[J];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3 俞吾金;超越知识论——论西方哲学主导精神的根本转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4 马弘;;近代知识论哲学批判[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5 成中英,曹绮萍;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王维国;论西方知识论的三种范式[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张西立;不变的主题:认识你自己——对西方传统知识论的反思[J];学术探索;2001年06期

8 李欣复,李长伟;教育本质:知识论的困惑与存在论的彰显——兼论教育本质探讨思路的转向[J];枣庄师专学报;2001年06期

9 李小波;《知识论》课程的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04期

10 胡军;知识论与哲学——评熊十力对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误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树人;;关于知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魏晓燕;;论科学与文化融合的知识论基础[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王琦;;从知识论的角度看“盲人摸象”[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5 陈嘉明;;经验基础与知识确证[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金吾伦;;《知识论》和当代科学哲学[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7 梁骏;;知识论的范式转换——普兰丁格“担保”思想初探[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三辑[C];2006年

8 陈中立;;真假与通——关于《知识论》的真理观[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9 张学广;;知识论的理解问题[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志扬;;重问“知识论”[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云南大学哲学系 刘玉鹏;普罗提诺的知识论:求知是为了幸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秦英君 北京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从思维模式看中西认识论的不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陈嘉明;知识论中的“信念论”问题[N];光明日报;2003年

4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跳出了“知”,才是哲学的开始[N];深圳特区报;2011年

5 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杨修志;知识论与认知科学存在明显交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厦门大学哲学系、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陈嘉明;信念之“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吕旭龙;论传统知识论的问题与困境[D];厦门大学;2007年

2 姚国宏;权力知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罗建河;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D];复旦大学;2005年

6 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肖;康德知识论中的“被给予”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根;知识论与会话修正[D];山西大学;2015年

3 张航;福柯知识论及其科学哲学意蕴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玲;从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看近代知识论哲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唐爱军;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野看后现代主义知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耿岩;约翰·洛克科学知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7 于涛;图腾研究中先秦史料及运用的知识论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蒋维;盖梯尔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红斌;知识与文化的通融—张东荪多元知识论初探[D];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29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529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7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