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创客教育及其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3-28 16:11
  新技术革命与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国际创客运动与全球教育改革互动助推了创客教育的发展,使之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蓬勃发展,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这将有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以及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大规模的,富有创新精神并且勇于投身创新实践的创造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国内高校通过优化资源、融合专业、面向创新、兼顾创业,系统开展创客教育。国内不少高校引进了创客教育的发展思路,并初步形成了创客教育的模式,依据国家乃至世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高等体育院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值得探讨的议题。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以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创客教育相关文献,分析创客教育的理念与要素,总结创客教育的模式的特点与优势,通过访问已开展创客教育的高校网站,并关注其动态,获取最新创客教育咨讯与动态,作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参考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法,对12所高等体育院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得出其优势与不足,通过对比分析多所高校创客教育模式的... 

【文章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创客教育及其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1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比率图n=1000(学生)

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比率图,培养目标


14图 5-1-2 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比率图 n=50(教师)国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取的样本中各所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开展育活动。因此,针对各高等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管理体究,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两种:自管理,在专门的体育院校是以创客空间或创业中心自主管理,综合创业管理以校内行政管理为主要管理体系。

教育实践,浙江大学,条件


员会进行管理,但模式不尽相同。其中紫金元创客空间为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发起并主导运营,因此管理体系表面看来是空间管理委员会管理,实则是信息工程学院创客导师为管理主导,浙江大学在校学生为管理主体,维护空间的正常运营,协助导师进行创客空家年入驻创客团队筛选和考核,追踪和协助团队项目孵化以及与企业沟通对接和联合举办各类创客竞赛和活动。cookie 创客空间是由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和仪器科学学院发起并搭建的物理平台,在入驻团队筛选方面同样是限制在本校在校生以及本校毕业生,允许少量引进社会团体,其管理模式与紫金元创客空间相似。IdeaBank 创客空间与其他两个创客空间的管理体系不同,IdeaBank 创客空间虽设置在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海洋大楼四楼,但该创客空间为四川省宜宾市临港开发区以及多家机构与浙江大学研究生院联合开发,因此在管理体系上更为复杂,在运营管理是地方政府、跨省企业与高校共同协助创客空间管理,此外空间具有科研项目的独立决策权,但在入驻团队的筛选方面相对其他穿个看空间而言更多元,在资金投入方面,其募资渠道也更为广阔,这类创客空间的多元构成也是未来我国创客教育的发展趋势。5.2.2.4 浙江大学创客教育模式的实践条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源于创客教育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实践场——以体育技能工作室为例[J]. 马军.  体育学刊. 2017(02)
[2]创客教育:内涵、特点与内化路径[J]. 钟江顺.  中国成人教育. 2016(18)
[3]美国创客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 陈珊,韩芳.  教育探索. 2016(09)
[4]“创客教育”解读[J]. 李华,杨永其,谭明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5]创客教育体系架构研究[J]. 杨丽,张立国,王国华.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6(03)
[6]创客教育:信息时代催生创新的教育新形态[J]. 赵晓声,司晓宏.  电化教育研究. 2016(04)
[7]“互联网+”视域下的创客教育2.0与智慧学习活动研究[J]. 詹青龙,杨梦佳.  远程教育杂志. 2015(06)
[8]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 马永斌,柏喆.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06)
[9]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 黄兆信,赵国靖,洪玉管.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04)
[10]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 王占仁.  中国高教研究. 2015(07)



本文编号:3105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105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b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